学习方法

初二地理上册全部内容的记忆口诀,考前记忆超有用!

  • 日期:2018-12-21 14:3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这次分享的是八上地理的记忆版口诀,如果你有哪里的知识一直没能记熟的话,可以试试这个。另外,在文章末尾可以看到八上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啦~

从世界看中国

辽阔的疆域

1.巧记特大城市名:

沈大鞍抚济淄青,两个哈尔吉长春。

石唐台高包郑原,京津户渝蓉贵昆。

羊城昌宁(南京)杭福港,

西安兰州汉(武汉)沙新(乌鲁木齐)。

2.中国疆界歌

海疆一万有八千,辽冀鲁苏自北连,

浙闽粤桂成一线,陆界二万二千里,

滇藏新陇比邻居,内蒙黑吉紧相依。

3.中国行政区划歌

东北三省纬度高,自北向南黑吉辽。

华北山西和内蒙,京津两市河北抱。

华东七省有沪市,三江鲁皖闽台岛。

中南五省又一区,两广海南湘鄂豫。

西南三省一区市,云贵川藏是高地,

还有重庆直辖市。西北两区和三省,

陕甘青宁新疆区。

4.学习行政区域歌

京津沪渝直辖市----四个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五个自治区

一国两制港澳台--二个特别行政区+一个省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二

苏浙皖赣在华东----十

湘鄂豫 归华中----二

华南还有粤闽琼 --个

川滇黔 归西南 --省

西北还有陕甘青

5.省级行政区

三十四省记不难,黑吉辽,蒙新甘。

陕宁青藏云贵川,两湖两广两河山。

港澳苏浙闽皖赣,京津沪渝台海南。

6.中国的邻国

十四邻国陆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

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巴马文菲日韩。

众多的人口

人口和民族“三字经”

我中华,在东亚,幅员广,面积大,

总人口,十三亿,全世界,数第一,

居住区,不平衡,西部稀,东部密,

有民族,五十六,团结紧,如兄弟。

多民族的大家庭

1.120万人以上的15个少数民族:

蒙白布回朝,满彝哈尼瑶。

壮族过千万,土藏侗维苗。

2.中国的民族

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

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

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3.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

蒙回藏维苗,彝壮布依朝。

满侗白土傣,二哈黎与瑶。

4.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民族

蒙回藏维苗,彝满土家壮。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我国的山脉:

(1)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

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

兴安太行巫雪峰,台湾山脉东分布,

长白武夷夹当中。弧形山脉气势雄,

喜马拉雅山似卧龙。

(2)东西走向六条山,天阴昆秦南喜山;

南北横贺六喜断;东北西南三排山,

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东台湾;

西北一东南祁连泰,我国地形是多山。

2.我国的五岳:

(1)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2)东西太滑(泰华)路难走,

南北两横(衡、恒)又受阻。

中部山高(嵩)耸入云,

“五岳”山名诗中出。

3.中国的地形、地势——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中国的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

东西横贯三列山,天山阴山在北边;

南岭位置最偏南,昆仑秦岭居中间。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北起大兴安,南延太巫雪峰山;

中列长白武夷山,东列山脉在台湾。

(3)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

西北东南向,祁连阿尔泰;

南北走向山,横断与贺兰。

(4)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横亘西南边。

珠穆朗玛峰,海拔世界冠。

5.南岭和云贵高原——毛泽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6.中国地形歌

西部高,东部低,地形概貌容易记。

新疆边境帕米尔,积雪山峰朝天立。

青藏、云贵西南耸,中部高原黄土披。

高原之上多盆地,四周群山中间低。

由西向东地势降,丘陵、山地绵延长。

海拔数百到千米,高低起伏现波状。

长江中游与下游,平原渐多地渐广。

江浙沿海成平川,万里无阻势坦荡。

东南珠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河成网。

东北平原全国冠,农产丰富富矿藏。

我国地形差异大,最高地势八千八。

最低盆地吐鲁番,一五五米海面下。

平原、低地三分一,高原、丘陵大半辖。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

兴安、阴山、贺兰山、巴颜冈底季风圈。

2.我国灾害性天气:

春旱、伏旱和夏涝,台风、热风和冰雹。

风雪流,倒春寒,还有霜冻和寒潮。

3.地震预报

井水和动物异常的现象: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

牛羊骡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4.北方冬季气候特点——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江淮梅雨天气——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6.我国气候

气候多姿又多彩,祖国大地春常在;

干湿地区有四类,五种不同温度带;

高原山岭海拔高,一山四季堪称怪;

世界著名季风区,雨热同季旱涝灾。

7.梅雨天气

黄梅天,一日几番颠。

8.长江流域春寒、伏旱天气

春寒雨绵绵,夏热火烧天。

9.昆明四季如春: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10.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11.青藏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12.云贵高原东部冬季天气:

天无三日晴。

13.我国季风气候

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

14.横断山区山地垂直气候明显: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5.华北春旱严重

春雨贵如油

16.天气常识

霜后暖,雪后寒,冷三九,热三伏。

河流和湖泊

1.长江干流流经省区:

(1)由入海口逆上:

沪苏皖赣湘鄂渝,川云藏青至源地。

(2)青和藏,川渝云,两湖赣皖苏沪城,

浩浩荡荡入东海,六三零零,航运忙不停。

2.长江主要支流及注入长江时所在省:

乌、岷、雅、嘉、赣、沅、湘、唯有汉水不叫江。

乌岷雅嘉川汇入,汉鄂、赣赣、湘、沅、湘。

3.黄河干流流经省区:

(1)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入豫鲁。

(2)发源青海川甘宁,途经内蒙晋与秦,

再经豫鲁入渤海,五四六四略呈“几”字型。

4.黄河支流及注入黄河时所在省:

湟、洮、汾、渭、洛、沁。

前两甘,渭河秦,洛、沁、豫,汾河晋。

5.长江

长江长,六千三,青藏川,渝和滇,

两湖两江加上安,径流量,一万亿,

流域一百八十万。

6.长江

发源唐古拉,主峰是雪山,

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

皖苏沪东海,全长六千三,

径流量,一万亿,

流域一百八十万。

宜昌和湖口,上中下分段,

北岸雅砻岷,嘉陵汉江长,

南岸乌湘赣,洞庭与鄱阳。

7.长江流经省区

青藏滇川渝两湖,江西安徽与苏沪。

8.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和地形——毛泽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9.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长江三峡

白盐赤甲立夔门,巫山神女夹道迎;

孙猴黄牛把水戏,长江滚流似雷鸣。

11.长江三峡

朝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长江三峡——郦道元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三峡工程——毛泽东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4.武汉长江大桥

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

15.荆江多弯,逆水而上,行舟之慢的情景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6.长江支流及部分干流——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长江

长江全长六千三,发源青藏唐古拉山,

宜昌湖口分三段,注入东海不复还。

18.黄河

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鲁,

全长共计五千五。

19.黄河

源于巴颜喀拉山地中,

上游流经青川甘宁和内蒙,

中游深切黄土高原晋陕间,

下游豫鲁变成“地上龙”。

20.黄河流经省区

(1)青川甘,宁蒙山,秦豫鲁,渤海湾。

(2)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豫鲁。

21.黄河历史上泛滥成灾: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22.黄河含沙量

一碗水,半碗泥。

23.淮河历史上多灾

(1)十年九灾。

(2)少雨少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我国重点建设的煤矿:

(1)内蒙东部北到南,伊敏、霍林、元宝山。

准格尔矿靠晋陕,黄河“几”字内捌弯。

东胜、神府立西南,内蒙陕西黄河边。

晋北黄河“几”右肩,大同平朔正扩产。

辽宁北部铁法建,黑省东部双鸭山。

鲁南兖州战犹酣,安微中部有淮南。

(2)山西大同与平阳,鸡西鹤岗黑龙江。

鲁兖苏徐皖两淮,河北峰峰与开滦。

辽宁阜抚贵六水,河南有个平顶山。

2.我国石油工业基地:

东北庆、扶、辽河田,华北大港与中原。

胜利、南阳和东濮,西北克、冷玉门关。

3.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大余钨,个旧锡,铜矿集中在德兴。

平果铝,招远金,水口铅锌铜共生。

锡矿山区却产锑,铜仁无铜偏产汞。

白云鄂博多稀土,金昌镍都更著名。

4.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金属:

吾(钨)弟(锑)吸毒(稀土)心(锌)太(钛)烦(钒),

首位金属记心间。

5.森林资源

森林用途:提供材木,

含蓄水源,增加湿度;

防风护田,保持水土;

调净空气,①“自然调度”。

保护资源,植伐同步。

①调,调节大气成分。净,净化。

6.矿产资源

矿产种类实不少,煤铁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国铁矿储量高;

煤矿要数中美俄,亚欧北美煤质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东俄美中墨英。

①巴,巴西。印,印度。

7.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

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

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8.世界矿产

矿产资源样样都是宝,铁煤石油资源宝中宝。

滥采乱挖乱丢不得了,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好。

9.新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风光能均能源。

我国两个核电站,秦山再加大亚湾。

种种色色新能源,生产生活不可短。

科学技术大发展,解决能源不会难。

10.森林的环境作用:

一调二净三含蓄,四增五防六保持。

11.森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2.森林美化环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3.植树造林重要性

植树造林,富国裕民;造林封山,防水防旱;

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

山上毁林开荒,坝上农田遭殃。

14.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分布歌

赣德兴,皖铜陵,湖北大冶都产铜。

大余的钨,锡矿山锑,储量都居世界一。

15.我国主要油田分布

东北油田大,华北胜中南,

冷湖油田新,油气遍陕甘,

新疆油源丰,浅海更可观。

16.我国三大林区

我国林区三大块,东北西南与东南。

长白兴安山壮丽,全国最大林基地。

西南横断山林密,我国第二森林区。

东南林区较分散,山林遍及台闽赣。

17.我国煤矿分布

阜新抚顺和开滦,大同焦作和阳泉。

鹤岗鸡西与峰峰,淄博兖州平顶山。

霍林河,元宝山,神木东胜大煤田。

徐州萍乡与天府,安徽淮北与淮南。

天山宝鼎六盘水,陕西韩城和铜川。

人称山西为煤海,华北要占一大半。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生存条件;

耕林草建,伐垦泛滥,

流失沙化,人增地减,

采取措施,齐抓共管。

水资源

地球水多,海水大片;

只能利用,淡水资源。

河湖地下,分布有偏;

满足需要,比较困难。

保护资源,节用当先;

植树造林,防治污染。

海水淡化,为期较远。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故宫长城避暑庄,兵马鏖战三峡上;

苏州园林映西湖,黄山日月好风光;

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胜地美名扬。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运输五大种,铁公水空管道用;

铁路运输多长途,不受风浪和雷雨;

公路运输多短途,机动灵活特点优;

水路运输大货物,又分海洋和内河;

航空运输最快速,急送药品和鲜活;

管道运输地下连,输送燃气和石油。

2.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贵重急需数量少,航空运送为最好。

易腐变质鲜活货,短程公路最可靠。

远程量少飞机运,量大专用火车跑。

大宗笨重远不急,铁路水运均可到。

3.长江中下游主要河港:

宾(宜宾)客重(重庆)来,宜昌会晤(武汉)。

敬酒(九江)五壶(芜湖),

难难(南京、南通)老张(张家港)。

4.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枢纽:

南北京广与沪津,京哈北京──哈尔滨。

焦枝、枝柳和宝成,向南延伸是贵昆。

东西京包和包兰,陇海、浙赣和兰新。

湘黔株洲至贵阳,贵阳──昆明是贵昆。

主要枢纽京、哈、沈,郑、武、广、株和天津。

上、南、兰、西、成、重、济,石家庄和贵、柳、昆。

5.交通的作用

(1)要想富,先修路。

(2)小路小富,大路大富;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6.长江三角洲平原水乡

开门见水,登程上船。

7.蜀道交通不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1)四江三湖一成松,九大粮地记心中。

(2)长三珠三和江汉,洞、鄱、淮、松四平原。

2.我国商品棉基地:

鲁西北、冀中南。长下滨沿二平原。

豫北、黄淮和江汉,还有祖国南疆边。

3.粮食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一滴汗。

4.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庄稼不用问,随着时令种。

5.水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水,全收;远水,半收;无水,难收。

6.湖南、湖北是我国重要耕作区

湖广熟,天下足。

7.南北方居民主食的差异

京广铁路一条线,南方大米北方面。

8.多种经营的好处

栽果树,喂母猪,年年有笔好收入。

9.农业生产间种的好处

麦垅花,笑哈哈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我国沿海开放14个城市:

江海连波通三州,秦岛云烟上青天。

2.我国棉纺工业分布:

长三及附近,上海为中心。

黄河中下游,京、石、郑、西、津。

江汉及附近,武汉为中心。

文章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