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教你写作文,这位老师有办法

  • 日期:2017-06-30 08:09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温图按:这是来自永嘉二中戴柏葱老师的投稿,这篇文章还获过奖哦!写作文,学生讨厌、家长担心、老师无奈,偏偏这是考试的重点,这也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志。该怎么做呢?这位老师有办法。

教你写作文,这位老师有办法

浙江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郭吉成曾说过,“写作教学是一个道不明,说不尽的话题”,并遗憾地表示,这样“碎片、盲目、随意”的现状,令人既忧心又无奈。

和郭吉成老师一样,“既忧心又无奈”的,还有无数奋斗在作文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他们处在问题最前沿,但又是最忧心和无奈的。他们往往不缺实际操作经验,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既有高度,又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借以厘清作文教学现状,并指导以后的作文教学。

我曾经在自己学校做过一个关于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数据很翔实,也很能说明问题。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学生对“关于作文学习,你最想和你的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几位学生非常极端地说,“老师,只要你高兴就好”,“不要上作文课,是对学生作文最大的帮助”、“我真得很讨厌作文”、“少布置作文”……

看了这些话,我想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感到心酸。再结合我的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你喜欢作文吗”,竟然有78%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作文”,可见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学习方面,确实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等我读到沈红旗先生的专著《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之后,突然发现,沈红旗先生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那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

金志浩先生在序言《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中认为“作文教学定位于‘立人’,也就抓住了作文的本质,抓住了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可谓是对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观点的最精辟概括。

我们读沈红旗先生的专著,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学生是完整而又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再是以往作文教学中纯粹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积极“参与者”。

他在第二章中,写道“生命成长有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生命成长有激荡生活的共振性”,“生命表达有自由奔放的灵活性”,“生命表达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需要“引导的青春锐气”,需要“奠定的温暖底色”,需要“文质兼美的文风偏好”,而语文老师需要激活学生“更多维的情思”,激发学生“更立体的灵感”,提高学生“更有效的信心”。

这些认识,已完全超越了传统的以“技法”为主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它建立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上。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作文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引导者,但我们却很少关心过作为“主体”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很少关心过他们的迷惘与困惑……我们却还总是一味在要求我们的老师如何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岂不是主客颠倒了?

脱离了学生的个体性,任何“有效”的写作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又怎能够用几个所谓的写作模式,去向全班几十个具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学生个体推广呢?

公路旁,各种观赏花草,整齐划一,具有整体美,然而它们泯灭了个性,已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花园里,百花争相怒放,各有风姿,具有个体美,它们不追求整体,却展示了独特的自我之美!

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我曾经申报过写作教学课题《基于学生“个性”的主题词作文教学法初探》,即是充分考虑了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因素——“个性”,但可惜那时我并没有读到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不然我的认识也许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一书,促使我又对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想在这里做一下阐发,未必有道理,或者有多么深刻,只纯粹是一种阅读之后的心得体会,不吐不快。

一、既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尊重教师的“个体性”?

沈红旗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写作教学应是师生追求生命双赢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生命意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的观点,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语文老师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也未必像沈红旗先生那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像他那样对生命、人生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沈红旗先生的要求是不是高了点呢?如果都用这样的要求去看待我们奋斗在一线的语文老师,那么,符合要求的恐怕没有几个。所以,我觉得沈红旗先生既然认识到了尊重学生个体性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那么是否也可以考虑下尊重教师个体性的必要性,毕竟,教师是作文教学课堂的主导。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也许只有认识并尊重教师个体性的特点,才有了进一步实现尊重学生个体性和作文教学意义的更大可能。

执行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如果能有自己的写作爱好或习惯,必定能对学生做更好的唤醒和指导,但假如没有这样的爱好或习惯,也不要气馁,因为一位好的教练未必就是一位好的运动员,但他却可以很好地指导运动员。而侧重点则在于,能不能从以技巧为中心的应试作文教学中,返璞归真,回归到尊重学生个体性,并唤醒他们的作文“生命”,然后让自己的作文课堂走向更有价值的一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现实的问题是:教学生写作的老师,自己往往不会写作!”这是一句让人听起来格外心酸,但又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甚至可以这么说,这是所有思考语文作文教学的老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之后,如何让他进行更有效的自由表达?

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注意到,在应试作文的框架里,学生往往不是一个具有“作文个性”的“生命体”。虽然很多老师也希望学生作文写出独特的“个性”来,但又往往会在“应试”的框架前,畏葸不前。鲁迅先生著名的“铁屋子的悖论”,便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我们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但却又万般难以打破“应试”的现实,岂不是徒增了学生们的痛苦?

鲁迅先生在他的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娜拉走后,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说:“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果然如此,未“唤醒”学生“生命”之前,我们希望“唤醒”,而一旦“唤醒”之后,我们的老师们却依然徘徊在“应试作文”的框架了不敢前行。而我们的学生们,也许也真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鲁迅先生在九十多年前的一番话,竟然这么吻合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

鲁迅先生还在演讲辞中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但是,作为一个觉醒了的语文老师,还是应该让自己的脚步再往前走一些!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前面的道路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鲁迅先生不是还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之后,如何让学生们进行更有效的自由表达?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1.了解我们的学生,点燃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激情。

在应试作文的压力下,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是以“应试作文”的要求来指导我们学生的写作的,甚至明明还是高一阶段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来要求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作文,到了高三,完全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写作。一篇作文,毫无生气,甚至连写作文的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知道,更多的是套话、模式,这样作文,又如何能在考场里受到阅卷老师的欣赏呢?

所以,最要紧的第一件事是,把学生对作文的热情找回来。而要找回学生对作文的热情,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生命”!以往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个体性”,甚至是泯灭学生的“个体性”来迎合所谓的“应试作文”的要求。

其实,我们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命题,无论它怎样出题设计,其切入点、立足点,或者最终的归结点,也必然是指向现实生活的。无论是写杂文时,总是拿镜子中的自己做比照的鲁迅,还是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他们都是忠实于自我内心个性的榜样!

纵观这几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无论是“坐在路边鼓掌还是站在路上奔跑”的2012年作文题,还是“童心早泯”的2013年作文题,还是“门,路,大学”的2014年作文题,无不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写出“真性情”,“个性化”的“自我”,其实是很讨巧也很容易达到的事情。

2014年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我的门,我的路》,陈越同学写得未必完美无暇,但她却勇敢的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示了一个“个性化”的“真实自我”。这篇作文的满分,其实是一种启示:在我们的“假、大、空”的考场作文中,太缺乏这样的文章了。

可惜,我们的老师们看不见,还在用“应试作文”的框架,来死死约束着我们自己的学生!这真是一个最大的悲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说:“每个人心灵当中都贮存着他对其所生活世界的体悟和感受……”我们应该尽量尝试着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沈红旗老师那样,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作文的认识,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认为理想的作文课堂,了解他们都读过那些书……然后为他们建立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档案”。然后,在课堂里,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在课余时间,能经常有些交流沟通。那么,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们总会慢慢了解我们的学生的!

找回学生的写作热情,则显得难度大些,但事在人为。譬如在作文批改上,能更花些心思,如果每次作文批阅,都有针对一部分同学的面批,那么,事半功倍。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有大部分是因为语文老师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试想,学生好不容易写好一篇作文,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那么,他就会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而面批是最好的作文批阅方式。在我的调查问卷中,有不少学生希望语文老师能“面批”他们的作文,这是学生对语文老师“心”的呼唤!

除了“面批”之外,我觉得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也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故弄玄虚,也不要过早用高考作文的要求去约束他们。应该出一些贴近生活,且能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题目。

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曾出过这样的大学自主招生作文题:《我的国文教师》、《忆母校》;在我国台湾地区,曾出过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读书的甘苦》(1965)、《一本书的启示》(1977);在西方德国,曾出过这样的作文题目:《假期里的一次冒险经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

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实际,贴近生活。假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多出些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来,不要用过多的“应试作文”的要求去评价,多鼓励,作文水平慢慢就会提高。

2.改变我们的作文课堂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当前我们的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亟需作出改变,特别是那种采取灌输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它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剥夺他们的话语权,希望用一种所谓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模式,把学生都禁锢在其中。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老师的作文课堂里,愿意说出心里话,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或者,把作文课堂与活动课堂结合,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当前的作文课堂,一定是需要作出改变的,如果希望学生的作文学习现状有些根本的改变的话。

我的思考是作文课堂不妨采取“主题词”的方式来操作。

我的理想的“主题词”作文课堂模式是这样的:

(课堂)出示作文主题词——名家范文引路——交流阅读感受——唤醒记忆(启发思考)——互动课堂交流——书面片段写作——展示交流互评

(课后)完成整篇习作——教师书面批改反馈,争取和学生有当面交流

但是,我也尝试着上过几次这样的课堂,可谓喜忧参半,它有了学生的更大参与,但在写法指导上略有欠缺,而且在后续批阅上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如果撇开所谓的“方法指导”和“后续批阅”,其实学生还是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作文课堂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作文课堂指导之后,写出了很多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如此鲜活动人!

而且采取“主题词”的方式,刚好可以和我们的必修教材的专题吻合起来。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作文主题词:青春)

获得教养的途径(作文主题词:学习)

月是故乡明 (作文主题词:故乡)

像山那样思考 (作文主题词:自然)

……

然而,这种思考还在于尝试完善之中,也绝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或者解决所有问题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的锤炼!

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在其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说道:“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作文课堂更是如此。

但有更多的老师走在改变的道路上了,也许关于“作文”的美好未来,逐渐会清晰起来!

我有时候想,其实写好作文真得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它可能只是对我们人生记忆的一种唤醒,或者是对未知将来的无限期待,更或者只是表述当下人生的一些迷惘和思考。只是,我们的作文试题命制者,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语文老师,甚至我们的学生,都曾有意无意地给我们的作文增加了太多负担,以至于它拖累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们的作文亟需一些减负的工作,我们的学生需要唤醒,我们的老师也需要唤醒……

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尊重”挽回“尊重”,让“生命”表达“生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作文现实世界里,开辟出全新的空间!

大道至简,有时候,惟其返璞归真,才能悟得本源。

(全文完)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