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快速作文的有效写作方法--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好平台

  • 日期:2017-06-30 07:5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快速审题十五法

审题作文的第一步是文章成败关键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快速作文要求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下面介绍15种快速审题的基本方法。

1、同步审视法

非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审题不能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像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板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办法,对题目看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烦琐,贯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看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这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题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 森林 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的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的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一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以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平时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审题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谈心,民主平等,教学相互等等,随便写哪一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叫作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部分。比如《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日子》、《难忘的时刻》等这些题目,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一件事”,有的是“日子”,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住“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伸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做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士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的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比如: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即可。学生这样去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这样写是运用了“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以下的作文题目: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六百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 森林 气候
———谈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 森林 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应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的同时要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求法对于写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做法。
比如《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上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看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草,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即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这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上学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有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的那条小溪》、《攀登》、《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的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比如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你可以看看当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考试作文题,廉洁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大跃进在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后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从1977年以后,考题作文亦是如此。而且近年来的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优质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了被象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像《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像《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迈进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山》、《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于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些。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一时找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须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优质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它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 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比如《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如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吗?原题使用反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不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运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啊,资江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水》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字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目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题旨,瞬间完成审题任务。这里所说的逆向入题法,是说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攻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战士面对着敌人的碉堡,从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较费力,伤亡也可能较重。如果不按常规打法,避开画龙点睛而改从侧面或后面,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也许更能克敌致胜,取得辉煌战果。我们把这种作战方法借用来审题,就叫作“逆向入题法”。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逆向入题法则是正面可以入,而有意不从正面入题,改从逆向入题,立意不但求快,而且求新。《谈好高骛远》这个题目,正面立论为“不要好高骛远”,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再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题命题者已明确规定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立论。譬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立论。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近墨小议》,让我们自己来立论,也许从逆向入题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可能更富于创见。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运用逆向入题法审题,常能收到良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以逆向入题法确定的论点,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某个特定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这种见解确实能给人以有益启示,但它不是常理,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前面所举的《谈雪中送炭》一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立论为“雪中送炭非良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赞扬雪中送炭、关心民生疾苦的好作风。
12、超越雷池法

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做“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必须超越雷池,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比如《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容易,但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就知道它的写作范围极窄。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课堂上》,取材的范围,严格说命题的“雷池”,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必须大胆地到“今天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课,那么平常同学们的刻苦练习,教师的认真教学,领导的热心鼓励,家长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把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写进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还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题也就容易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可以反映同学们为四化建设而刻苦练习写作的事迹,可以歌颂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赞扬学校领导认真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可以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主题等等。再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越过“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之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论事法

顾名思义,就事论事意即就着某件事,某个问题,直接论述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不能指东说西或顾左右而言他。俗话说:“指着乌龟说王八,指着田鸡说青蛙”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意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视议论文中的评论性题目,思想评论,人物评论,事件评论,工作评论,新闻评论乃至于文艺评论等,运用就事论事法来审视,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审题速度。
譬如《评弃学经商》这个题目,只能就“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总之,必须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展开议论。像《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试论阿Q式的革命》、《谈谈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台独分子的卑劣表演》、《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小议“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学生捐款之我见》和《越穷越生“管见”》等题目,写作时原则上都必须就事论事,议论其是非,评价其曲直。舍此言他则可能走题。
当然,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会涉及被评论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评论服务。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么新奇,多么重要,都不能独立于文章之中而自成观点。

14、借题发挥

与就事论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目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启发和教育。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感想和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像《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谈<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 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15、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鱼与水》、《自由与纪律》、《时髦与创新》、《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发光与沾光》、《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我要学”与“要我学”》、《“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等等。这类作文题,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为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譬如要想快速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实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立论:“人要有自由,但自由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钱看”与“向前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立论:“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列举的三种关系虽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做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速,又准确。

 

快速构思十法

所谓构思,就是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是解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的问题。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谋篇布局。
快速作文要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总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选择最佳思维角度,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安排写作提纲。快速作文构思的基本技巧是顺理成章。这里的“理”包括“事理”和“物理”两个方面,即把万事万物之自然条理移用到作文上来,使之成为作文的条理,这样,思维有了定向和线索,文章层次段落的安排就会快得多。下面具体介绍10种快速构思的基本方法。

1、顺乎天理法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庖丁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替梁惠王宰牛,他不但那挥刀的优美动作和解牛的旮旮声响符合音律节拍,而且可以不用眼睛看,只凭灵感去解剖,他杀牛的刀用了19年,解剖了上千头牛,但刀刃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梁惠王问他的技术为什么这样高超时,他解释说,只不过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已。意思就是说,牛体尽管复杂,但只顺应其自然之理,即按照牛体的自然筋络,顺着它原的的组织结构去解剖,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把“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规律用之于作文的快速构思,就是我们所说的顺乎天理法。
所谓“天理”就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天地间客观事物物发展不但有其固有的规律,而且有其固有的顺序和线索,用这种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顺序移用到写作上来,使其成为文章构思的顺序。用这种方法构思文章,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获得又快又好的效果。请看《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在目前是句时髦的口号,但在过去,“恭喜发财”却是一大忌讳。也许你不曾知道,在过去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谁敢说“恭喜发财”,谁就会大祸临头。记得有一年春节,我随父亲去给大伯拜年,见了面大人只顾自己寒暄,把我撂在一边。我不甘寂寞,脑瓜子一转,想起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恭喜发财”一词,于是脱口而出 :“大伯,恭喜发财!”满以为会得到夸奖,谁知大伯与父亲听了,仿佛见了毒蛇猛兽似的,一脸惶恐之色,赶紧四下瞧瞧,见没人,这才怒斥道:“谁教你说这种话的?要是给人听见了可就不得了!”父亲虽没打我,但我心里明白,只是因为新年大吉,才免去了一顿“皮肉之苦”。
记得《小溪流》杂志上曾刊登过两篇这样的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候人们为什么害怕“恭喜发财”。有一篇《打鱼人》,叙述的是一个农民寒冬腊月在河里打了鱼去卖,不曾想被“造反派”抓住毒打后又游街批斗;另 一篇《卖蛋的小姑娘》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为了给母亲抓药治病,把家里老母鸡生的蛋拿到街上卖钱,却被红卫兵没收,那位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悲惨地死去。
你想想,在那样的年代里,谁还敢说“恭喜发财”呢?——不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才怪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纠正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走上致富道路。”在1977年中央机关的春节团拜会上,邓小平同志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
于是“恭喜发财”时髦起来了。修了房屋,“恭喜发财”;买了收录机、电视机,“恭喜发财”;添置了新式家具,“恭喜发财”;出外做生意,“恭喜发财”……那一张张鲜红纸印的木刻“财神菩萨”也贴在了各家各户的门上。
的的确确,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人们得到了实惠最多的时期。在党的富民政策下,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富各有门路。在这十年里,在“恭喜发财”喜气洋洋的背后,你可曾感觉出人们衷心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的心情?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几年,“党的富民政策”同“恭喜发财”连在一起,成了人们常说的时髦话。
有趣的是,去年在大伯家拜年,我又说:“恭喜发财。”这回大伯可是喜笑颜开:“好,好,就是要发财,发大财。发财呀,可就太对不住党的富民政策了。”我调皮地说:“这回您不骂我了?”
“傻孩子,不但不骂你,这次啊,还要大大地奖你呢!喏,这是给你的 “压岁钱”。
我一看——嗬,好家伙,可还真不少,大大咧咧一出手便是五十元!我暗自高兴:这次的“恭喜发财”可算讲得正是时候,总算没像上次一样白说了不算,还要挨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人们不敢说“恭喜发财”,现在呢,无论大人小孩,新年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那么,再过十几年,几十年呢?我想几十年以后再到大伯家拜年,恐怕用不着说“恭喜发财”了——那时这句话肯定是不再时髦了——因为大家的确都已发了大财。有党这样的富民政策,还怕发不了大财?

这篇文章构思的思路是:联系时代背景审好题后,从“过去——现在——将来”这条线索,这是事物发展的固有层次,移用到文章中,不但构思速度快,而且文章条理清楚。

2、寻根究底法

寻根究底法又叫纵向深入法。所谓寻根究底,就是从文章的立意出发,向深发问,自问自答。自我提问的过程,就是快速构思的过程。但是这种问题必须是有层次、有条理的一连串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提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议论文都要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譬如写《尊师》这个题目,不管怎样论证,都要回答“为什么要尊师”这个问题,写《爱国》这个题目,就要回答“为什么要爱国”的问题。把“为什么”的问题回答清楚了,文章也就写完了。寻根究底法就是扣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根线索来安排层次。看到作文题,运用快速审题法审好题以后,立即在立意的基础上寻根究底,具体办法是扣住立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请欣赏《嫉妒之心不可有》

嫉妒之心不可有

据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便有了嫉妒之心,它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有些人看到人家的才能比自己强,名誉比自己好,或者地位、境遇比自己高,而心怀怨恨。这种怨恨实际就是嫉妒之心。有人为嫉妒之心辩解,说它是一种强烈的羡慕,一种进取的动力,这真有点像给婊子立牌坊,给强盗修陵园了。婊子不能立牌坊,强盗也不能修陵园,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样的道理,在人的品格相关这座高尚圣洁的殿堂里不应该有嫉妒之心的立足之地。
为什么不能有嫉妒之心?因为嫉妒之心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就是“利己”,一切以我的利益为中心。你的才能不能比我好,你的地位不能比我高,你的境遇不能比我优越。总之,你的一切都不能比我强。你如果比我强,我便怨恨你,诽谤你,讽刺挖苦你,甚至造谣打击你。你的一切比我差了,我便心安理得了。试想,如果允许嫉妒之心存在,谁还敢做好事,谁还敢争上游,谁还敢当先进?大家都不求上进了,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还有什么正气可言,还有什么进步可讲?所以说,嫉妒之心是一种腐蚀剂,它腐蚀我们的机体,破坏我们的团结,阻碍我们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每一个品德高尚、思想纯洁的人,都不应该有嫉妒之心。
嫉妒之心,不但害人,而且害己。现实生活中,因嫉妒抢劫者有之,因嫉妒杀人者有之,因嫉妒自杀者亦有之。司汤达曾说过:“嫉妒是诸恶里面地大的恶德。”一个人如果嫉妒之火燃烧,失去控制,那妒火就有可能成为吞噬一切的大怪兽。历史上的周瑜虽然英才盖世,但因嫉妒之心严重,最后反被孔明活活气死;庞涓因妒忌孙膑的才能,竟丧尽天良地刑断孙膑双足,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兵败马陵的可悲结局;上官大夫因为嫉妒屈原的才绘而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不辨是非忠奸的楚王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报国无门,最后只得含冤投入汩罗江自尽。强大的楚国也因此断送在内奸外贼手里。可见嫉妒之心害国害民,害人害己,国人千万不能有之。
既然嫉妒之心不可有,那么应当怎样克服嫉妒之心呢?要去掉这种丑恶的心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劲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心灵净化工作。要去掉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就不会妒忌别人的才能和成绩了。廉颇之所以能去掉嫉妒之心,“肉袒负斧质,至蔺相如门谢罪”,主要就在于他也和蔺相如一样认识到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而不再嫉妒蔺相如的地位高于自己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大家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四化建设为重,以精文明建设为重,那么嫉妒必然会被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亲密关系所代替。
嫉妒之心不可有!

这篇文章的构思思路是从三个方面去构思的,作者从第一个问题的什么是嫉妒之心,第二个问题的为什么不能有嫉妒之心,第三个问题的怎样克服嫉妒之心。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文章层次清楚,文体自然流畅。
很多议论文都可以运用寻根究底法构思,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顺序安排层次。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谈“扫黄”》、《尊师之我见》、《人美在心灵》、《人生的价值》、《开拓精神赞》、《我的理想》、《理解万岁》、《假话与真话》等题目,如果运用寻根究底法来构思,很快就可以把文章构思好。

3、应顺时空法

这种快速构思法主要用于构思记叙文,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写议论文。所谓应顺时空法,实际包括两种结构方式,一种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来构思文章,也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以所写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为准,发生在前面的,就写在前面,发生在后面的就写在后面。这种构思方法,费时很少,而文章的层次又会显得很清楚。另一种是以空间的转移为顺序来构思文章。所谓空间的转移,就是指地点的转移,就是作者立足点或观察点的变换。地点和立足点转移了,所写的人物,事情或景物也跟着变化了。这种构思不但省时快速,文章的结构也显得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讲,统称为应顺时空法。应顺作文题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构思作文,能很快把全篇的布局安排好。请看《当我乘错车的时候》

当我乘错车的时候

新邵——坪上的班车徐徐驶离了新邵车站,我望着车站内与我告别的司机叔叔和售票阿姨,眼泪便悄悄地流了下来。
11月25日,我因身体不适想回家看病,大约3点50分左右,我从县一中赶到了车站,买了一张4点钟去坪上(途经我家红日机械厂)的车票。当我步入候车室时,却见一群人正蜂拥朝检票口跑去。我抬腕一看:时针正指4点。心里不由暗自庆幸,急急忙忙跟着跑了过去。上车不一会,因为晕车的缘故,我便靠在椅子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忽然听到有人喊:“陈家坊的请下车。”我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我坐错车了。时间已是下午5点半了,我该怎么办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女售票员帮我出主意说:“你就在这里下车吧,陈家坊是个大站。你下车后去找车站站长,他会帮助你的。”
我下了车,到陈家坊找车站站长。站长和蔼地对我说:“今天已没有去新邵的车了,你别着急,今晚就住在我们车站招待所好了,明天再坐车回去好吗?”我摸摸口袋,心里暗暗叫苦:下午走太匆忙,身边只带了一元钱,买了八角钱车票,只剩下两角了。再说:我一个人睡在那儿,怪吓人的。但我不好意思说出来,一只脚不住地蹭蹭着地面。一位阿姨(后来知道她姓石)一定是看出了我的顾虑,便对站长说:“把她交给我好了,我会照顾她的。”就这样,我跟着石阿姨进了她家,石姨对我说:“今晚你就住这吧,喏,就那间房,一个人睡不怕吧。哦,你一定还没吃晚饭,先坐这歇会儿,我这就弄去。”说完她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她给我端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糖水。当石姨的夫人陈叔叔和她的两个孩子回来后,我们便开始吃晚饭,石姨特意炒了牛肉招待我。晚饭后,我想看会书,陈叔叔便把他的两个孩子赶出来,在堂屋里挤在一块做功课,叫我一人独占一间房,还特地换了个大灯泡。为了让我休息好,他们一家四口就挤在一间房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石姨便到外面看车。快7点时,车来了,石姨把我送上了车,并向司机和售票员讲明了情况,还一再叮嘱我坐车可要小心。我一再请求她留下地址姓名,可她笑笑说:“你不要问那么多,知道我姓石就行了。”
到了新邵车站,司机叔叔便领我去食堂吃饭。炊事员了解我的情况后,免费供应我早餐,还加了份红萝卜烧肉片。
石姨、陈叔叔、老站长、司机、炊事员、女售票员都与我素昧平生,但在我困难时伸出了友谊之手,关心我,帮助我。虽然他们都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品德,他们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教育了我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帮助别人……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一群普普通通的人。透视这件普通事,可以看到这群普通人闪光的心灵。他们像接力跑一样,自动、热情地向一个处于困难之中的姑娘伸出友谊之手。这是一曲雷锋之歌,这是一束精神文明之花。这篇文章的时空顺序是:11月25日下午3时50分(新邵车站)——下午5点半钟(陈家坊车站石姨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石姨家)——7点钟(陈家坊车站)——吃早饭时(新邵车站)。作者是按着这个构思全文的。
应顺时空法在快速作文的构思中被经常用到,特别是在记人记事和抒情散文中应用得更为广泛。但是,运用时空结构法,一定要注意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轻、重、主、次,不能罗列现象,记一篇时空流水帐。

4、分类条陈法

分类条陈法就是对事物分类叙述,对道理分条陈述。此法适应于记叙文的构思,也适应于议论文的构思。
任何事物都具有可分割性,任何一台庞大复杂的机器都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分解为头、颈、躯干、四肢四大部分。文章也一样,大块的文章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懂得这个普通道理,不但对分析文章有用,对构思文章同样非常有用。譬如写一篇记人的文章,可以把这个人的优秀品德和先进事迹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再分条叙写。下面请欣赏《怪人李九麻》

怪人李九麻

从前,宝庆府有个聪明机智的十麻子,可近年来,我们村又出了个远近闻名的九麻子。九麻子确实是个怪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他的名字怪,他本姓李,名长庆,可人们现在都叫他李九麻,他也乐意听,久而久之,早把他的真实姓名给忘记了。人们为什么给他取这么个怪号?他虽然长着一脸的麻子,但在兄弟中排行却是第一,万万轮不到“九麻子”的雅号。要考究李九麻这个名字的来源,还要追溯到人民公社时期。那时他当过一年生产队长,在他的任期内,记工分、发粮食、分蔬菜,谁都别想占公家一点便宜。有一次,一个社员人偷摘了队上两个梨子,他硬是从那人社员的裤袋子里把两个梨子掏出来。并当众宣布罚款两元。从此,队上的梨子即使被风吹落到地上,连小孩都不敢捡。但从那以后,人们便送给了他“李九麻”这个雅号,其含意据说是来源于“十个麻子九个厉害”我句俗语。
李九麻不仅名字怪,外貌也怪。一脸星星点点的麻子自不必说,冲淡的左半部还有一块光亮、平滑的大伤疤,理发时,好心的理发师建议他把头发往左梳,他偏要把头发往右梳,让那块又大又亮的疤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严肃地说:“我不想掩饰自己的缺点。”李九麻喜欢穿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便装。一般人外出做客或上街买东西总要换一身好点的衣服,李九麻却不同,他在田里做工或外出时也穿那件衣服,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穿新的衣服,他回答说:“我不喜欢装模作样,再说穿了新衣服也不自在!”真是人怪话也怪。
李九麻不但名字和长相怪,思想行为更怪。过去他是穷得响叮当的。可现在,李九麻成了村里的头号富翁。他一个人年收入超过五千元,他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可是他从来不要不义之财,他是有名的养兔专业户,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他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李九麻富了。可没有富在嘴上身上,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爱烟如命,可很少花钱买烟,九十年代了,一般人的烟越抽越高级,而他仍然抽他自产自销的喇叭筒。小儿子结婚那年,向他借钱买彩电,他死活不肯松口,气得儿子跟他大吵一场。去年他老伴不幸病故,如果是别人免不了一场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可是他却把事情办得简简单单。不明内情的人一定会怪他悭吝,认为他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是在许多事情上他又变得那慷慨大方:村里集资办学,他首先带头捐赠三千元;村里修公路,他毅然捐出两千元;村里谁家有什么天灾人祸,他总是鼎力相助。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除了认为他怪以外,还深深地羡慕和敬佩他。
李九麻就是这样一个怪人,有谁不相信,可到我们村里去看看。

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的构思方法,他是把怪人李九麻的高尚品德分解成关心集体、不图名利、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几个部分,分别从名字怪、外貌怪、语言怪和行动怪四个方面来叙写。这种分类条陈的构思方法,不但谋篇布局快速,而且文章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写人记事的文章常用这种方法构思。写抒情散文可以用这种方法构思。比如写《整顿我们的班风》这个题目,先提出整顿班风的必要性,然后从整顿思想作风、整顿学习风气、整顿组织纪律三个方面分条陈述,文章才写得具体生动,条理清楚,很有说服力。
使用分类条陈法构思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叙写的事物进行分类时,必须从同一个观察点出发,使用同一个标准去分类,不能使分成的各种类别互相交叉或互相包含;分条论证时,条与条,也就是段与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这就是说,分类要在同一平面进行。正因为是在同一个平面进行分类,思维层次单一,构思才会快速。


5、冰糖葫芦法

葫芦本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这种果实两头粗,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小买卖人为了招徕顾客,把冰糖着色加工成葫芦状,并以小棒穿插成串,这种东西既是可吃的食品,也是可供观赏的手工艺品。借用这个名称用于快速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请看作文《秋雨萧萧下》:

秋雨萧萧下

(一)
此刻,正下着萧萧秋雨,我孤独地踯躅在雨中,任秋雨飘在我寂寥的心灵的旷野。雨林中已经没有金秋的叶子闪烁,一缕缕落寞的情愫在我心灵随着雨花搅动着,交织着,膨胀着,一首首心灵的雨诗如海潮向我涌来,为我荒芜了的岁月,更为开辟了多少心灵的绿洲而自己却只拥有痛的崇高伟大的你——我永远敬爱着的教师——深情地吟唱着,如哭如诉,是挽辞,也是颂歌。
老师,你听见了么?秋雨声声,在低诉我对你永恒的思念,要不怎么有人说雨水是星星的泪水。老师,假如我再次遇见你,我还可以给你什么呢?而此刻,秋雨在萧萧地下,如杜鹃在林中轻啼,我不如“归去”任记忆翻江倒海……
(二)
那天,正下着萧萧秋雨,灰蒙蒙的天空给人一种精神的压抑。我好伤心好伤心地一个人独独地伴着一路秋雨到了河边,任泪水冲决大堤漫成汪洋,那时,天空下萧萧地下着秋雨……
(三)
当蓝色汛潮在所有的少男少女的心湖里高涨的季节,我生活七彩的光芒旋风般地被湮没在那种眩目的“美丽”的旋涡中,老师,那天是你把我叫到你的房间,窗外正萧萧地下着秋雨,你用好失望但又好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然后好平静地对我说:“我想将你的座位和小梅的调开一段时间……”,“呸!”我不知道从哪里迸发出来的勇气和力量朝你撕心裂肺地嚷道:“我喜欢她,就是喜欢她!”然后不顾一切地冲开门朝外跑去,冲进了雨中。老师,我压根儿也没想到你撑着一把伞,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追来了。那时你肚子里正怀着一个新生命,后来,你一个趔趄“叭”的一声摔倒在地上。再后来,你的丈夫把你搀回了家,但我看见他粗暴地扶着你的双臂猛劲地摇着冲你直嚷:“你中了邪是不?难道一个学生竟值得你去用肚里的孩子做牺牲品吗?你疯了!你……”老师,我知道,他的话一字一句都像铁锤似的猛击着你的心,我看见了你的厚厚的眼镜片上蒙上了一层抹不开的浓雾,我的心一下子垂到了地。老师,你看见了泪眼汪汪的我吗?我呆呆地伫立在雨中。

(四)
老师,还记得么?后来你流了产,你住了院。在医院。在医院的洁白的房子里,在洁白的灯光下,我看到了洁白的纸上你的一行手迹:“如果说爱情是飘逸的雪花,那么现实便是残酷的太阳。”那时,秋雨正轻叩着窗帘,你慢慢地撑起身子,凝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喃喃地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老师,倾刻间,我豁然明白了什么,因为我眼前始终没有你丈夫的背影,那一刻,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那时,窗外正萧萧地下着秋雨……
(五)
此刻,正下着萧萧秋雨,我孤寂地行在雨中,任秋雨打湿我心灵的书页。心灵中绵绵的秋雨,撑开了一片深邃的天地……太年轻的初恋终于将我的大学梦击得支离破碎。老师,我明白了,离窗外湛蓝的季节还很远,我却执着地将一颗葱嫩的心劈成两半,我心灵的的平湖怎会不拥有沼泽地呢?老师,我更明白了泰戈尔将福、苦融入诗歌,贝多芬将痛苦融入音符,而你将痛苦融入对学生无私的爱的真谛。
老师,你看见了么?我在用噙满泪珠的心在秋雨中寻找枯萎的枝头重新结上果实的希冀。此时,秋雨萧萧地下,而江南的小生灵也正透着成熟的光环……

这篇文章以秋雨作为线索,把老师的几个生活片断串联起来,歌颂了老师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老师的无限怀念和爱戴之情。在这里,老师的生活片断是“葫芦”,秋雨就成了贯穿葫芦的小竹棍。运用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迅速构思好文章。写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构思,但以写抒情散文运用得最多。

6、因果颠倒法

当人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总是先说清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在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方法论证某一个问题时,总是由原因推导出结果。数学上的证明题,也往往是由“因为”推出“所以”来。快速作文的构思,则常常把这种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即先说出结果或结论,然后逐段说原因。我们把这种构思方法叫做因果颠倒法。因果颠倒法之所以能加快构思速度,是因为先把结果或结论说出来,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样,思维目标明确,渠道畅通,不受干扰,因而能快速完成文章的布局。下面是一篇关于因果颠倒法的文章。请看《文凭与水平》

文凭与水平

文凭是一个人学历高低的标志,当然可以作为判断其人水平高低的依据。但是,切切不可把文凭与水平等同起来,也就是说,在文凭与水平之间不能画等号。
首先,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我们知道,文凭代表一个人的学历,标志着他受教育的程度,一般说来,学历高的人常识要渊薄一些。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同学历的人,水平仍然有高低之分,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组毕业的学生,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另外,文凭作为一个人学历的凭证,它只能代表理论知识,却不能代表实际能力,而实际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即使学得再好,实际能力不行,那也只能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也就不能称之为有真正的水平。况且,有些人的文凭的来路还可能是不清不白的。君不见骗文凭者有之,偷文凭者亦有之。那偷来的、骗来的文凭又怎么能代表其人的水平呢?众所周知,“连升三级”的张古被主考官误为魏忠贤的亲戚而得了个“榜眼”,这“榜眼”在当时可称行上是个高级“文凭”了,可他实际却是个草包,张好古有“文凭”而没有水平。当前,在各种各样的为弄文凭的考试中,某些腹中空空的人为了弄张文凭,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在考场上偷看他人试卷,相互传递“情报”的不乏其人,更有甚者,本人连考试都不参加,干脆请人代考。这样的人有文凭,我们能说他有水平吗?当然是否定的。
其次,有水平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凭。当然水平高的人,一般就来学历也要高些,但也不全如此。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不只反映在文凭的高低上,主要还是反映在实际能力上。有些人很有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拿到文凭。那些学成才者,水平是肯定有的,文凭却没有。因此,不能仅仅凭文凭来判断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很多有成就的何去何从就汉有文凭,或者没有与他们的水平相当的文凭。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领袖、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同志就只有一张中师文凭,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真实水平是决非是一张中师文凭反能代表的;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连初中都未毕业,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魏书生仅有初中文凭,我们却不能说他没有水平。还有,美国总统林肯,他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不到一年,可他却是症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你能说他没有水平吗?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仅上了三个月学,根本没有什么文凭可言,可我们更不能说他没水平,没水平的人能成为“发明大王”,能有一千项发明吗?可见没有文凭却有水平者是大有人在的。试想,要是把文凭与水平等同起来,那么伟大领袖毛泽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美国总统林肯、“发明大王”爱迪生这些文凭不高的伟人,不都成了没水平的人了?而张好古之流倒成了有水平的人了,这显然是荒谬的逻辑。
所以说,文凭不等于水平,在文凭和水平之间不能画等号。

从文章分析中可以看到 作进是采用了因果颠倒法构思的,先写出结论:文凭与水平之间不能画等号。接着分析不能在二者之间划等号的原因。按这种构思法布局,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结构紧凑。这种方法在构思议论文时,用得比较多。比如快速写作《改革考试方法之我见》、《项链与锁链》、《吸烟害处多》、《早恋的危害》、《送礼之风不可长》、《“言行一致”小议》、《老师,请别拖堂》、《正确看待自己》、《“精神胜利法”的反思》、《读点小说好》、《作业要适量》等等题目,都可以运用因果颠倒法进行构思。

7、思路标志法

文章的构思,主要是解决谋篇布局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给作文编写作文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快速作文整个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过程不超过5分钟,要写详细的提纲是不可能的,但完全没有提纲也是不行的,那要写起来容易走火,把思维引向歧路,甚至引向死胡同,有时则一发而不可收。总之,没有写作提纲便没有了框架,写文章容易走火。
为了能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谋篇布局的任务,在写作前用思路标志法完成编写作文提纲的任务,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不写完整的提纲,只用极简单的字词或特别的符号把思路提纲标示出来,标志的符号越简单越好,文字越少越好,无需别人明白,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请欣赏《草甸情思》一文,作者是怎样利用思路标志法的。

草甸情思

大约两丈来宽罢,比一个荒坪强不了多少。然而正是这个地方,我却常常想上这儿来。
从左到右,荒草满目;从右到左,满目荒草——这个,我熟悉而又陌生。记不清是哪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个唯一可以遣怀的乐园。在几天的独自沉思之后,我便愈想上这儿来了。
周围是一排排的挺拔的柏树,围着的便是这个穆斯林满荒草的平地。中间有依稀可辨的小径,只可惜全被荒草淹没了。躺在松软的衰草上,闭了眼睛,轻轻地用手抚摸着额头,想着家乡的黄昏,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轻松感便油然而生。或者呢,干脆追逐着微微流动的白云,逍遥于湛湛如碧玉的蓝天之上,便更有清闲舒适的感觉了。于是我便愈想上这儿来。
今天是中秋节佳节,游子最怕的便是这一天。纵有同学的喧闹助兴,但终不能自己幽幽的乡愁。我便来到这个地方,向前走五步,尔后又向后走五步,习惯地打量着这既熟悉却又陌生的乐园,依旧坐在我常坐的地方,后来便干脆顺势躺下来。
今天比往常更有点孤独,也许是不合群的缘故吧,但我总认为自己的性情也大改了,老实说,我有点心灰意懒了。如今,躺在这冷清得有些吓人的荒草甸上,便很快回到了我的故乡。在那里,有我的父兄和亲人,我本来与他们是不可分离的,却为了考什么大学而到了这令人烦恼的地方来。如果父母能允许的话,我宁愿一辈子厮守在那养我育我的地方,管管果园,闲时写几句狗屁不通的文章,又何尝不逍遥而又清闲呢?至少也可以与世无争吧。我不知道人们现在在做什么,是正在烧饭炒菜?还是已经围坐在院子中准备赏月?或者因少了一个人而有些冷清了!慈祥的妈妈又该念叨了吧?
躺在这衰草上,我忽然又想到了我的初中时代。那里——校园的后面不也有我的小天地么?只不过那是竹林,这是草甸罢了。在那蒙络摇缀的竹林里,我、他、她围坐在竹林里的那块大青石上,互相畅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记得我们那时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可是,现在呢?他辍学经商,再也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而她呢?虽未辍学,却远走他方,鸿雁不来。音迅杳杳。只有我一个人独自在这里进行人生的拼搏,企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失去朋友帮助的世道又是多么地艰难哟!
其实我早已明白自己对前途丧失了进取心,只不过有时灵感般想到父母和密友的期望,才有几分不安和自责,但也是流星般逝去了。如今想起来,实在惭愧得很。
二丈见方,衰草满目,就是这个地方,我常常愿意,或者说愿意常到这儿来。究竟为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也不想说清楚。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情真意切的散文。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标志:草坪——乡愁——父母——竹林——前途,只用十个字,就把全文的思路给标示出来了,这比起编写完整的提纲来,当然简便多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很熟练,可以画几个自己看得懂的特殊符号。但不管是用文字还是用符号标示出文章的思路来代表写作的提纲,都是行之有效的的快速构思的方法。

8、片断组合法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片断组合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构思抒情散文,也可以用来构思记人叙事的文章。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文章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片断,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断,还是事件的情节片断,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断,都有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除了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以外,很少有其他独特要求,因此,运用片断组合法构思文章,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因选择“片断”时,思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主题一旦确定,表达主题的片断就不难找到,构思的速度异常快速。现在请看运用片断组合法构思的《瞧我这一家子》这篇作文:
瞧我这一家子

人人都想有个温暖的家,若说某个人有个严肃的父亲,泼辣的母亲,家庭生活中充满着火药味,那多没意思。幸喜我的一家子不是这样。我的家不但温暖,而且有趣。

爸爸

凭他那副眼镜,就定能令人那肃然起敬。
不过,年轻时的爸爸可并不文质彬彬,当年有的是闯劲。“文革”时要将他当“黑五类”斗,明天就得上台亮相,当晚他硬是真着看守人没注意,一撒脚便跑到江西,然后爬火车到新疆。想不到当年光棍一条跑出去,二十年后竟带了一个家衣锦还乡,当真是条好汉。
闲话少说。别以为爸爸只会看书,要是到了足球赛开播时,除买票进场的观众不说,电视机前喊得最响的定是他。有时候,他来了兴致,就会扔下书,放一曲霹雳舞,有时甚至置父亲的威严于不顾,来两个独创的霹雳舞动作,直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爸爸就是爸爸,到底会自我轻松。

妈妈

琼瑶的“俘虏”。
可别说妈妈只会做饭,闲来没事,她就与厂里的“姐妹”们打牌、搓麻将。常常玩了一下午,回来进门只要一看她的脸色是喜是忧,就知今天她到底是“和”了还是完了。
不过若是电视里放生活片,看她一会儿笑,一会儿愁,当真是瞬息万变。只要看她的脸色,就知道剧情发展到什么样了。尤其是到了“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生死离别的时候,她居然还掉泪,你说气不气人?她明明知道那故事是别人虚构出来的,可就是留不住眼泪。真是拿眼泪不当数。
不过电视剧一完,她还是生活中的主妇,只得进厨房将她心目中的好人当胡罗卜洗得干干净净,坏人当砧板剁得遍休鳞伤罢了。

反正男孩有的我有,女孩子没有的我也有,追求不过“自我”二字罢了。
我最不喜欢电视剧中那些哥儿公子们的所谓潇洒,我迫求的是自在。不过在课堂上并不自在,老是把眼睛鼓得圆圆的,一动不动地琢磨书里的诗情画意,或是牛顿定律。
据说我生下来只有四斤半,体质看来不强,所以课外当然不想去搞那些费力气的体育活动,专攻棋类。若是对手输了,则开心地看对方愁眉苦脸;若自己没赢,虽不开心却也不愁,男子汉嘛,有愁不轻显。
不过若只有一人呆在家里,则只好与书为伴了,待将书上的一个个字煮到火候了,便诗兴大发,写一段什么“我站在对岸/将黑夜卷成雪茄/点燃两指神经/于烟起处/独长吟……”,然后再发一顿“星星知我心”的感慨。
不过写了之后,还得将纸撕掉,消遣嘛,只能独乐。若是忙了几个小时的成果外泄,与人共享,还有几分自大?

妹妹

最使人恼火的第一坏蛋。
她差不多集中了天下一切女孩子的缺点。譬如说我正在房里看书,她忽然破门而入,带着一帮姐妹们,牵着一根橡皮筋闯了进来。我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事了。如果你说她为什么不在外面跳,她的理由永远是外面有烈日,因为她总是拣太阳晒的日子跳橡皮筋。有时带着一帮人来,我还得假装笑脸相迎。顿时屋内灰尘四起,我被驱逐出境,只得到烈日下去呼吸新鲜空气。
现在她居然又迷上了流行歌曲。成天嘴里哼着“我想有个家”,听着那不成调的歌,弥勒佛的大肚皮都会笑破。而且她专拣别人午睡的时候“练”嗓了,说什么那时候没有人听见,不会干扰他人。
果然,我刚躺在床上,就听见窗外响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嚎叫声。
哎,这个使人恼火的第一坏蛋!

运用片断组合法构思文章时,选好表现主题的片断以后,怎样把片断组合成文呢?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二是纵向排列组合。譬如写《灯》这个题目,如果用片断组合法构思,可以选择如下片断来写:先祖点松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到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有更先进的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用以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说是纵向排列组合法。用横向排列组合可以这样安排材料:家里明亮的电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边防线上的探照灯、猫耳洞里的战士以烛光代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用以歌颂保卫祖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纵式排列和横式排列是两种常见的片断组合方法,在实际写作中,还可能有其他不同组合方法,诸如纵横式、阶梯式、踊跃式等等。片断组合法是一种易于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构思方法。


9、平面抽象法

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就是讲道理。讲理之前,必须先把道理分条找出来,然后再逐条论证阐述。有时审好题,确定了讲什么道理以后,但若找不出理由,不知从哪些方面去讲,这实际就是不会抽象道理。我们平常要求讲道理必须讲得头头是道,不会抽象道理,当然达不到这个要求。平面抽象法就是迅速找到道理的议论文构思方法,把要讲的道理分条抽象出来,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基本上安排就绪了。所谓抽象就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是形成要领的必要手段。说通俗一点,要领就是道理,抽象就是归纳、概括道理的意思。一般说来,每次抽象道理,都只能在一个平面使用同一标准进行。因此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平面抽象法”。
现在举例来说,譬如写《正确对待批评》这个题目,审题立意不难,因为文章的论点在题目中已经揭示出来了。难的是不知到底该怎样正确对待批评问题。使用平面抽象法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下面就是为了论证“怎样正确对待批评”这个问题在不同平面抽象出来的不同的论证结构。
第一种:①接受  ②反思  ③改正
第二种:①不反驳  ②不气馁   ③不报复
第三种:①不计较批评者的态度好坏   ②不计较批评者的地位高低   ③不计较被批评的场合   ④不计较批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
这三种不同的论证结构是从不同的平面抽象出来的。如果再变换角度,还可以抽象出其他不同的论证结构。但是不管怎么样变换角度,每次抽象道理,都只能使用同一标准在同一平面进行。正因为是在同一平面进行抽象,思维背景具有相对稳定性,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条理性、深刻和方向性,因而能大大提高构思速度。请看运用平面抽象法构思的《团结就是力量》一文:

团结就是力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团结能凝聚力量。譬如,一条小溪,只能静静地流,掀不起惊涛骇浪;一条大江,却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这是为什么?因为大江汇集了许许多多小溪、小河,积零为整,所以才能一往直前,势不可挡。一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数水珠汇成汪洋大海,其力量就无法估量。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本事再大,力量也是有限的。但千百万人团结在一起,大家拧成一股绳,结成一条心,其力量就能翻天覆地。愚公移山,其毅力固然可嘉,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子孙能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挖山不止。如果让愚公一个人去挖,不但他的年寿有限,挖不到头,其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这“人心齐”就是团结的意思;“泰山移”则充分显示了团结的力量。
团结之所以有力量,还在于它能集中众人的智慧。有这样一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在这里是智慧的化身,“三个臭皮匠”则指的是众多的普通人。这句谚语就很好地说明了“团结出智慧”的道理。世界上每一项高科技成果都不是单靠某一位或几位科学家的智慧能研究出来的,它需要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科技工作者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协作、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就拿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来说吧,钱学森、钱三强两位科学巨匠当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单靠他们两个的智慧,还是造不出原子弹和氢弹来的。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是许许多多的科学、科技工作者、解放军将士和广大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结晶。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过程中,凭什么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就是凭众人的智慧。
团结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在原始社会,寒冷、饥饿、火山、地震、洪水、猛兽等等灾难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什么我们的人类还能够生存下来,繁衍至今呢?那时科学不发达,靠什么和洪水猛兽搏斗呢?他们靠的就是团结一致共同战斗。这也是原始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八路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都少不了团结这个武器。
无数事实都说明了团结能出智慧,团结能出力量,团结是战胜困难和敌人的法宝。现在我们正处在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紧要关头,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粉碎敌人的一切阴谋诡计。

《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题目,司空见惯,真要写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蘧是司空见惯的题目,往往越不大好写,因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反而感到没有什么好写的了。但是运用平面抽象法构思,很快抽象出三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团结能凝聚力量;二是团结能集中智慧;三是团结能战胜困难和敌人。文章结构严谨,行文干净利索,说理有一定的深度。
我们说平面抽象道理都只能使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个平面进行,但这并不是说,运用平面抽象法构思,所有文章都只能停留在同一平面上讲道理。为了充分论证论点,在构思过程中,有时要变换角度,从另一个平面再次进行抽象。《团结就是力量》实际上进行了两次抽象,第一次抽象出团结可以凝聚力量和团结可以集中智慧两个方面的道理,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第二次抽象,再抽象出“团结可以去战胜困难和敌人”这个方面的道理。这样,文章对“团结就是力量”这个论点分两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因而文章论证深刻,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10、小径漫步法

小径漫步法实际就是自由构思法。小径漫步,轻松愉快,潇洒自如,步履或快或缓,或进或退,或驻足赏景,或徐徐踱步,无拘无束,一切皆由自己做主。小径曲曲,思绪悠悠,好不自在。有时构思文章恰好和小径漫步同趣。审好题目以后,任思维自由驰骋,让笔端尽情疾书,想放即放,想收即收,想转即转,想止即止。总而言之,信笔写来,没有条条框框限制,没有这个那个要求,让心中言语一吐为快。下面请欣赏《闲谈“狗咬耗子”》一文:

闲谈“狗咬耗子”

报载北京某车站在学雷锋活动月中组织车站人员去站台为乘客挑行李,于是服务人员减少,结果车站秩序大乱。由此,我不禁想起了“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句耐人深思的歇后语。
世间狗有多种,它们经过人类调教后各司其职:警犬协助公安人员追捕犯罪分子,猎狗帮助猎人捕获野兽,看家狗则用于守门防盗。至于那些供有钱人玩赏的哈叭狗和无人豢养的疯狗之类则不值一提了。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未闻有谁培训出咬耗子的狗。因为耗子自有其天敌——猫和蛇去对付。
鉴于狗们各自训练有素,且要各司其职,我认为大可不必用警犬去打猎或去看门。如果用警犬去打猎、看门,岂不犯了“用牛刀杀鸡”的过错吗?所以,我以为该车站还真有点狗咬耗子的嫌疑。车站嘛,其主要职责大约就是卖票、检票,组织乘客进站、出站,照顾乘客上车
下车,维持车站秩序,除此以外恐怕再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
这样看来,狗咬耗子确实是多管闲事。如果驱使警犬去山林中追赶野兔,或者派警犬去守门防盗,而放着杀人犯、流氓犯不去追捕,那就不只是多管闲事了,简直是失职。
“狗咬耗子”造成的悲剧也并不少见,某地山村就有这种实例:两人因一点小事而争执起来,于是一大群人蜂涌而上,大约出于一种“仗义执言”的心理吧,有的帮甲,有的护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双方大动干戈,造成了流血事件,其最终结局自然是“仗义”者被抓进大牢中了。我想倘无这般管闲事者,大约也不会有如此结局吧!
然而,事物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实生活中,有人却喜欢用“狗咬耗子”一词来威胁正义者,以求他们能继续行凶作恶。有个扒手在车上正欲对一老妇人行盗,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中年汉子用手抓住了他那罪恶的黑手。此时立即就有二三个汉子(肯定是扒手的同伙)手持雪亮的匕首威胁说:“狗咬耗子!你少管闲事!”中年汉子临危不惧,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几个小偷灰溜溜地下了车。
于是,我又认为,“狗咬耗子”也并非坏事,像中年汉子这般管“闲事”,实际是见义勇为。由此遂又想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车站,他们之所以遭到非议,其主要原因是本职工作没有做好。要是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那样干些好事,恐怕不会招来这么多非议吧?
由此推论:狗倘使完成了它应该做物事,大可不必躺下睡懒觉,去抓抓老鼠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自己闲着没事,眼见耗子猖狂而无动于衷,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窃以为也未必可取。警犬在没有罪犯要追捕的时候去守守门难道不可以吗?何况还可防盗呢!
对于人,我想大约也是如此。倘没有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而去干其它事,即便是做好事也难免遭到非议。但如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做些好事,多做点贡献,那是完全应该提倡的。
不知诸君是否如此认为?

小径漫步法常常用来构思杂感和随笔一类文章。这篇文章从某车站职工做好事开笔,引出“狗咬耗子”这个论题,就此展开论述,从狗的各司其职,讲到“狗咬耗子”造成的悲剧,以批评那些不务正业的好闲者。然后笔锋一转由鞭挞作恶者到赞扬“管闲事”的正义者,由“狗咬耗子”推论到人应该在完全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做好事,多做贡献。笔毫挥洒,就象漫步小径一样,悠闲自如。娓娓道来,文字如行云流水,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当然,小径漫步法也不是全无约束。既是小径漫步,漫步自然只能囿于“小径”。或逡巡,或踯躅,或信步,或舞蹈,都只能在小径上活动,不能离开小径,迈向田间大道,或跑向空坪隙地。运用小径漫步法构思文章应遵从的唯一原则,就是不能偏离文章的主题,一切思维活动,不管怎样纵横驰骋,都不能偏离表现主题这条“小径”。上面这篇文章,尽管思维视野很广,文笔潇洒自如,但始终没有离开这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争取多做贡献。所以说,运用小径漫步法构思,看似有法却无法,道是无法却有法,一切方法都在自己熟练运用之中。自然,这需要有比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小径漫步法构思,不但能提高构思速度,而且往往能做到妙笔生花,写出见解深遂、很有特色的文章来。


快速行文四法

快速审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快速构思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也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现在要研究快速行文的问题。说具体一点,就是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明确了立意,编好了提纲,安排好了层次,现在要解决怎样写得快的问题。
快速作文要求40分钟完成800字,其中审题、立意5分钟,修改5分钟,实际用于写作的时间只有30分钟。30分钟写完800字,平均每分钟要写27个字,这个速度当然是很快的,实践证明,一般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快的每分钟可达到40个字的速度,写一篇800字的作文,20来分钟就够了。要达到这样高的速度,主要是靠训练,熟能生巧,练得多了,速度也就快了。有一点必须明白,快速成文不完全在于字写行快。有些学生,字写得很快,但写起作文来是磨磨蹭蹭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还没掌握快速成文的技巧。因此,要想提高写作速度,必须掌握一些快速行文的基本方法。

1、进入意境法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所以,一个人的思想、观点、知识、技能和性格的形成,都和周围环境有关系。而且,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往往会获得某种特殊的技能,或产生某种特殊的智能,平常人们所说的“情急智生”就是这个意思。
写作文时,如果给学生创造一种特别情境,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这种特别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主动地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特别活跃,内心会充满着激情,因而写起作来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快速。
以前在文学社的时候,我上快速作文课时,要求课堂绝对安静,不准有一点儿声响。出作文题之前,学生要平心静气,双唇紧闭,两眼注视黑板,等待我出题。此时要做到三不准:口不准发音,目不准斜视,头不准摆动。
出了作文题以后,要学生立即进入思维状态,这时要排除一切内心杂念和外来干扰,暂时忘掉周围一切,仿佛世界上就只有我和作文题,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也就是说,要把一切心思都集中到作文题上来。要象练气功那样进入境界。这样,思想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精神高度紧张,不但审题和构思快,写作的速度也会异乎寻常地快。
当然,开始训练时,学生不太习惯,这没关系,不必着急。只要坚持下去。严格要求,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学生就会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写作时头脑中有了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成文速度也就快了。

 

2、跳越障碍法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怎么办?譬如说,字不会写,用哪个词来表达意思拿不准,句子写不通顺,或者写到中途突然思维变得迟钝,思路中断,写不下去了等等,遇到这些障碍,如果停下笔来推敲、思考,必定耽搁时间,达不到快速写作的目的。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运用跳越障碍法来解决,即硬着头皮往下写,碰到障碍就跳过去。这样即使在写作中途遇到了障碍,仍然能快速成文。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思维活动,而且人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神经的思维活动。客观存在本身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用文字把人的思维活动记下来,实际就是一篇文章,但是用来记录的文字和思维的本来面目有时可能有不合轨的地方,反映在文章的写作中就是出现写作的“卡壳”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就回避矛盾,跳过障碍。写了第一句,第二句不会写了,就写第三句,第三句不会写,就写第四句,第四句不会写就写第五句。第一段不会写,就从另一段开始。总之,笔不能停,只管埋头往下写,不管它通不通。其实,那些被“卡壳”的地方,当时认为写得很别扭,甚至认为不通顺,而写完以后再来看,那些原来认为不通的地方却都是通顺的,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高级神经思维活动,本身有其特殊的条理性和规律性,被跳过去的那些句段,也许本来就是多余的,应该删去的。跳过那个写下去的思维疙瘩,思路很快就会疏通,从而加快了写作速度。越是写不下去的时候,越要硬着头皮往下写,闯过难关就好了。写作中途不能停顿,一停顿,思维就会迟钝,思路就会中断,也就达不到快速写作的目的。
至于遇到字不会写那好办,换一个就行了,如果没有别的字可换,只有这一个字才能正确表达意思,而这个字又不会写,我的办法也是跳过去,这个字连同这一句话都不要了或用拼音来代替那个字。在写作中碰到不会用的词和写不通的句子也按这个办法处理,即换不了就跳过去。快速写作不能停下笔来思考,碰到障碍,只能跳过去,鲁迅说:“立足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就是这个意思。可见跳越障碍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成文方法。

 

3、多点切割法

在快速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了论点,没有论据,或者论据不充分,这时写作就会“卡壳”,不得不把笔停下来,重新考虑论据。经过一番思索,可能发现新的论据,但这样一折腾,写作速度就慢了,这不符合快速成文的要求。
遇到这种情况,不必停笔,可以按照论证、论点的需要,把已有材料翻新使用。具体办法是对已有材料实行多点切割。一个材料,其内涵往往具有多重性,其思想往往具有多面性,根据写作时表达中心思想的实际需要,可以从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去切割。这就好像一腿猪肉从油的角度出发可割下肥肉,从菜的角度出发可割下精肉,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出发砍下猪腿或骨头等。作文材料也一样,同一个材料,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割。譬如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这件事,可以用来论证爱国主义的论点,也可以用来论证团结就是力量的论点,还可以用来论证要苦练基本功的论点,或者用来论证吃大苦耐大劳的论点。再譬如张海迪的事迹,可以用来论证自学成才的观点,也可以用来论证人生的价值,还可以用来论证人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的观点。学会多点切割的方法,记牢了几个典型材料,写起来就能灵活变通,左右逢源,不会因为材料不足而中途“卡壳”,影响成文的速度。
运用多点切割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用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把尺去量定切割点,切割的部分要切实能论证中心论点;二是对切割下来的部分要进行分析,揭示切割部分的本质含义,使之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挂钩,从而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点切割法是快速论证时常用的成文方法。

4、自然开合法

这里的“开”是指文章的开篇,也就是文章的开头。“合”指文章的收束,也就是文章的结尾。作文要求快速完卷,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来考虑怎样开头和怎样结尾的问题。快速作文常常采用顺题开头和自然结尾的写法,因此叫作自然开合法。
非快速作文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开门见山法,气氛烘托、设误码法、引用法、铺垫法、呼告法、描写法等等,不一而足。非快速作文,没有时间限制,因此可以逐个方法去推敲,去比较,从而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开头方法。甚至开头以后,认为不满意,还可以推倒再来。但快速作文没有这么多时间去选择和考虑。快速作文常常采用顺题开头的办法,也就是说,审好题、编好提纲以后,立即动笔写,凭一时的灵感和意念,应顺自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事实上,好文章的开头往往都显得十分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之感。朱自清的《荷塘夜色》一开头是这样的写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开头写得多么自然流畅。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的开头同样清新自然:“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自然、平淡、简洁的开头之中,设置了文眼,统领了全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开头是这样的写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开头十分自然,没有刀削斧凿的痕迹,语句看似平淡,读起来却很感人。快速作文所要求的正是这种自然的开头法。
快速作文的结尾和开头版一样,无话则止,自然结尾。也就是说,写完了就停笔,不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结尾。平常所说的“余音绕梁”、“归纳小结”、“卒章显志”、“末尾号召”等等结尾方法,在快速作文中当然也可以用,但那种应用是自然的,顺理成章的,不是有意识的套用或搬用。
总之,快速作文要求顺题开头,顺理成章,自然结尾。但是自然开合法并不是说开头可以天南海北胡乱闲扯,恰恰相反,自然开合法不但要求开头结尾速度要快,文字要干净利索,而且要求在文章一开头就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顺理成章,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清楚了就是自然结束,不再画蛇添足。
当然,掌握自然开合法,要有一定的写作常识,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运用自如。但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但写作成文快,而且文章也会写得自然、活泼,结构紧凑。

快速修改四法

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曾在修改上下过功夫。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著名革命导师和领袖都非常重视作品的修改,鲁迅、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等中外著名文学家也非常重视作品的修改。但是快速作文和革命领袖的科学论著以及文学名家的鸿篇巨制却有所不同,快速作文属于一种严格的限时作文,40分钟要完成800字,修改检查不能超过5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快速作文在写作过程中,要求思想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写作行文要求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因此,通过专门训练,很多学生都可以做到文不加点。快速作文的目标就是“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摊牌推敲修改,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快速作文由于训练有素,要求严格,也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的精力去修改。
那么是不是说快速作文完全不需要修改检查呢?那也不是的。即使是快速作文,适当修改仍然是必要的。由于成文快速,难免有疏漏之处,或者是中心思想不鲜明,或者是问题论证得不够全面,或者是意思表达得不够准确,这些都需要检查、修改。
不过快速作文的修改不同于非快速作文的修改,不可能慢条斯理地去思考,也不能翻复去地去比较。快速作文的修改必须立足于快,只能检查关键的地方,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文章修改好。下面介绍一些快速修改的基本方法。

1、三点跳视法

主题思想(或称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就是看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主题是否鲜明。主题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要快速修改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检查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
检查文章主题是否鲜明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运用三点跳视法。“三点”就是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跳视”就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跳跃式阅读,不是逐字逐句地念。
拿议论文的修改来说吧,首先检查开头,看是否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如果没有提,就要加上一句。如果提得不鲜明,就加上适当的修饰语,使自己要阐述的观点说得准确鲜明。一个同学写《老传统“别议”》这篇文章,原来的开头是这样的:
前不久,奶奶去世了,灵柩在家停了三天,七个和尚念了三天经,还大摆筵席,吃掉五头肥猪,三百斤鲜鱼,一千斤大米,五百斤黄豆,热闹一番之后,再吹吹打打送上坟山土葬,一共花了五千多元。事后我对爸爸说:“人死了还这样铺张浪费,真不应该!”可爸爸立即教训我说:“你懂个屁,这是老传统。”
他在检查时,发现这一段虽叙述了事实,但还没有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于是立即加上了一句:

老传统难道不可以改变吗?

一个反问句就突出了自己的观点:老传统是可以改变的。检查了文章的开头以后,接着就快速跳视中间部分,主要看有没有照应主题的中心句,没有就要加上。文章的中间部分一般比较长,不能逐字逐句念,只能透视,也就是一目十行,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照应主题的中心句上。这些中心句可以在自然段的开头,也可以在自然段的中间或末尾,如果要添加的话,最好加在自然段的开头,这样会使文章显得纲目清楚,层次分明。
最后检查结尾,看是不是有和主题相呼应的句子,也就是看是否做到了首尾呼应。如果发现文章末尾走了火,离开了主题,这时最简捷的办法是在末尾加一句和主题相呼应的话。这样等于把脱缰的野马重新拉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因而使文章显得首尾呼应,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2、语感检查法

三点透视法主要用来检查并修改文章的主题思想,语感检查法则主要是用来检查文句表达方面的毛病。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外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润色,是为了更生动、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所以说,对语言文字的检查修改和润色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好坏,可以从语法、修辞、逻辑三个方面去检查推敲。语法方面如果没有毛病,然后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改掉毛病。
检查和修改文句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语感检查法。具体做法是,不细细推敲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毛病,只凭语感检查,三位一体。文章写完以后,快速读一遍,如果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这说明文句是通顺的,不要修改。如果发现什么地方念起来拗口,听起来不顺耳,那就要停下来修改一下。修改的办法是或增、或删、或调,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在增、删、调时亦不要考虑什么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只以语感为标准,好念好听就可以了。因为一般说来,语感好的文章,在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以说,语感检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修改方法,在快速作文的修改中,会常常用到这种方法。

3、对立统一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太阳,就有太阴;有运动,就有静止;有正确,就有谬误;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等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写文章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观点鲜明,条理分明,语言清楚,而且对问题的看法充满着辩证法,不偏激,不片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但是快速作文,由于审题、立意、构思的时间很短,而且行文快捷,因此往往容易出现片面性的毛病,对一个问题,往往谈了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破坏了文章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只要运用对立统一法去检查,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个毛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运用跳视法扫描文章,找到文章中阐明作者的观点的地方,看文章在提出观点或作结论时,是否片面、偏激或说了过头话。
找到毛病,修改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在阐述的观点的反面加上一两句做为铺垫的话,文章就会变得无懈可击。有时加在观点的后面,有时加在观点前面,请看《服饰小议》的最后一段:

所以说,穿着打扮不是小事情,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我们必须反对穿奇装异服。

看了这个结尾,有人一定会反驳说:“穿什么衣服是各人的自由,谁能干涉!”但是只要在“我们必须反对穿奇装异服”一句的前面加上一句做为铺垫的话,文章就会变行无懈可击。再看运用对立统一法修改后的结尾:

所以说,穿着打扮不是小事情,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每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当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是,我们必须反对穿奇装异服。

加上一句“每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当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文章的观点就变得完整准确,无可辩驳。因此,运用对立统一法不但能迅速找到文章的毛病,而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最经济的笔墨把文章修改好。

4、病灶切除法

在快速作文的行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内容重复,词句芜杂和文理似通非通的毛病。检查时发现了这些毛病怎么修改呢?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病灶切除法。
病灶本指有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位,这里是借指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医生对于肿瘤病灶,当然可以使用保守疗法,打针、敷药、清洗和吃药。这些办法当然可以使一些肿瘤病灶消除,但是,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便是把肿瘤切除。
对于文章中那些内容重复、语言罗唆、文理不通顺的毛病,要能快速修改好,也就只有采用外科医生的病灶切除法,具体做法就是发现内容重复的地方,立即毫不可惜地将重复多余部分删去。比如用一个事例已经把观点论证得很清楚了,多余的第二个事例就应当删去,另外对那些语言罗唆的地方,也要毫不犹豫地删去。
有时在作文中可能出现文理似通非通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主要表现为语言芜杂、前后牵连,结构杂糅。改动一句,就会牵涉到其他语句,甚至牵涉整个个句群或段落。处理这样的毛病,在非快速作文的的修改中往往是尽量保留,通过添加或删减词语,重新调整句群中句子的排列次序,从而达到疏通文理的目的。这样原句是保留了,但费时费力太多,而且由于要尽量保留原句,修改后的语句往往显得冗长繁杂。在快速作文的整个修改中,碰到这种文理似通非通的句子,不是加减一两个词语就可以修改得好的时候,就一律采用病灶切除法,毫不犹豫地将病句删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这样处理,不但能达到快速的要求,而且修改后的文章往往显得简洁明白,丝毫没有累赘冗长之感。

快速写景状物三法

在中学阶段,写景状物的作文确实不少,但怎样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快速写出景状物的方法,下笔生辉,行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呢?除了掌握和运用前面介绍的快速作文的基本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立即抓住主体,二是迅速辐射联系,三是尽快展开联想。下面再逐点具体说明。
1、立即抓住主体。  “主体”即指作文题中的描写对象。见到写景状物的题目,要立即抓住题目中要求描写的景和物进行分析、状写,分析主体的特点,描绘主体的形象。抓主体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体,就突出了重点,文章就不会走题。这样,思维不会涣散,写作速度也就加快了。譬如一伙流氓在大街上起哄闹事,公安值勤售货员要去平息这一事件,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快速最有有效的方法,便是立即把为首闹事的主犯抓起来,抓住了主犯,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事情便能立即平息。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抓住了描写主体,既突出文章的重点,又加快了写作速度。譬如写《乡村小路》、《我们的五星红旗》、《闪光的奖章》、《河边垂柳》等等题目,见到题目,丝毫也不要犹豫,立即抓住“小路”、“五星红旗”、“奖章”、“垂柳”等题目中要求描写的主体物,分析它们的特点,瞬间便可下笔写作。
2、迅速辐射联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联系的,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写景状物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很多人面对写景状物的作文题,觉得无话可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写联系物的方法。所谓迅速辐射联系,就是说抓住主体物以后,要尽快找到主体景物的联系物。只写主体物文章会显得单调,内容贫乏,一写联系物,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辐射联系就是说,以主体物为中心,观察点移向主体物的周围事物,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找联系物。譬如写《家乡的石拱桥》这个题目,除了立即抓住石拱桥这个主体物的特点来写以外,还要迅速进行辐射思维,找到石拱桥的联系物:桥下有流水,流水中有鱼、有船、有倒影;桥上有行人,有往来的车辆,有欢歌笑语,有蓝天白云;桥头与路相连,路旁有店铺,有花草、有树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桥的联系物,只要主题需要,都可有选择地写到文章中去抓住主体物以后,迅速进行辐射思维,找到联系物,无疑可以加快成文速度。
3、尽快展开联想。  有些作文题,抓住主体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迅速以主体景物为中心进行辐射观察,找到联系物以联系物进行烘托、陪衬或反衬也就可以完篇了。但是有些作文题,只写主体物和联系物还不行,所以要尽快展开联想,开拓思维。找到联想物进行描写,这样可使文章内容具体,绚丽多彩。
联想是一种开拓创造性的能力。它是在原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封闭的思考,将原有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调动起来,按照表达主题的需要重新进行组合,以增加文章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作家进行想象的情景。联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须臾和一瞬之间,便要观古今,抚四海,可见其思维何等的活跃,其速度何等快捷,这正是快速作文所要求做到的。
快速写景状物的联想,要求从主体物出发展开思维想象,由此及彼,找到主体景物的联系物。为了快速找到联系物,联想思维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顺时间联想,一条是顺空间联想。前者又叫纵向联想,后者又叫横向联想。这种联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从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沿着特定的思维线路进行,找到主体景物的联系物。以《灯》这个题目来说,顺时间联想,可以从原始人类的松明火把,想到早先的桐油灯,想到祖辈的煤油灯,想到现在的电灯,再想到将来的更先进的灯。顺空间的联想,可以想到路灯、车灯、探照灯,弧光灯,可以想到天安门广场的华灯、韶山毛主席故居的桐油灯、延安窑洞的灯、云南前线猫耳洞的灯等等。从“灯”这个基本立足点出发,循着时间或空间方向联想,能很快找到灯的联想物进行描写。
综上所述,快速写景状物的基本做法是三句话:立即抓住主体,迅速辐射联系,尽快展开联想。在行文时主要写三个方面:一是写主体物,二是写联系物,三是写联想物。下面请看《小溪》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小溪

这天,我漫步在学校前的涝水河畔,河水哗哗地流着,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河边展翅飞翔,飞过迷蒙的烟云,飞过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小溪旁。
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弯弯曲曲的小溪,那溪水,无声无息,仿佛一条蜿蜒爬行的小游蛇,正唱着歌缓缓地向东前进……
河水清得连水中的小鱼小虾也看得清清楚楚,它们怡然自得,永远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让你们不知不觉地羡慕起它们来,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也分外的美丽,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河水也呈现出点点金色。
看,那河水中在游戏的小鸭们,正在嘎嘎地叫着,像在告诉你们,是这小河给予它们的快乐,那正在河畔洗衣的勤劳的山村少女们,正在用她们的手捧着清清的河水,轻轻地吻着它们,仿佛它们是一群受宠的小姑娘。
我们这些小子们、丫头们并不像那些“高雅”的少女们一样,如痴如醉,而是搅得它们不得“安宁”,整天打水仗,捉小鱼,捞小虾,赶鸭子,游泳,直到妈妈们拎着我们的耳朵回家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给予我们无穷乐趣的小溪,这时,小溪总是柔和地看着我们,并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哦,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河中的彩色的鹅卵石便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河水的小虾那样之多……
春天里,河水中的卵石也成了片片碧玉,柳叶上的露珠被袅袅的风晃动下来,溅落在这可爱的溪水中,激起一阵阵小浪花。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在夏日的晚上到河边去坐着,让那双小小的脚浸在水中,因为唯独这,才没有令人讨厌的蚊子来干扰,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溪水流动声,在这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月色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溪水上,给河水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似梦境,似仙境,河边的柳叶的清香轻轻洒下来,洒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的夜风的温馨之中进入梦乡。妈妈每每这时,把我轻轻地抱回家。哦,小溪,我躺在你的怀中做过多少美梦,有过多少喃喃的梦呓……
古老而年轻的小溪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敞开温柔的胸脯,在炎热中给人们消暑,在干旱时赐予人们甘霖,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家乡人民。

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是21分钟。自然开头,没有过多铺垫,很快便抓住了主体物“小溪”的特点进行描写:河水清清,弯弯曲曲,仿佛一条蜿蜒爬行的小游蛇,缓缓向东前进。写过主体物小溪以后,迅速进行辐射联系,描写了与小溪有联系的水中那怡然自乐的小虾,闪光的鹅卵石,洗衣的村姑,顽皮戏水的村童,十分富于生活情趣。特别是联想到作者自己晚上在溪边乘凉戏水的那段描写非常优美,望着神秘的星星,披着皎洁的月光,闻着柳叶的清香,听着溪水吟唱甜蜜的摇篮曲,在温馨的晚风中进入了梦乡,躺在小溪的怀中,说着喃喃梦呓。文字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在21分钟的时间内,展开丰富的辐射联想,对小溪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真挚情意和无限思念。

快速抒情达意四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写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一篇优秀的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而且只有将景和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佳作。在散文写作中,情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情的散文,只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而已。因此,抒情达意是中学生写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法。
但是不会抒情达意又恰恰是当前中学生写作的弱点。中学生写抒情散文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景物无情可抒,二是有情无法抒发出来,三是抒情达意的速度很慢。前两点是原因,后一点是结果。无情可抒,有情无法抒发,当然写作速度就慢了。因此,要掌握快速抒情达意的技巧,首先必须解决前两个问题。
面对景物无情怎么办?从大道理讲,平时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等,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课堂上或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目,在40分钟内要写完800来字,已没有时间再去培养审美情趣了,只能在原有的生活基础和写作能力上,找到一种快速抒情的方法。
要回答无情怎么办的问题,不妨先探讨一下情从哪里来的问题。面对景物,情从哪里来呢?一般说来,作文中的情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从景中来,即从作者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中来。客观景物可以感染人和影响人,人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见解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制约,譬如当一个人面对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或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啊,这里的风景真美,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这种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当然是来自客观景物。又如一个人走进追悼会场,听到悲戚的哭泣声,看到白色的挽联花圈,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爆竹药味,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悲伤的感情。平时常说的“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情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无不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主观感情,譬如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看了亚运会那盛大、壮观的开幕式,看到中国运动健儿取得的辉煌成就,一种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另外,作文中抒发的情有时也来自作者的主观世界,在人类社会,一切景物其本身都是无情物。人们常说这样的话:“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山是故乡青。”这种热爱故乡山水明月的情感,实际只是游子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客观来说,故乡的月亮与异乡的月亮不会有两样,故乡的山水甚至有可能不如异乡的山水。弄清了作文中所抒发的情的来源,无情怎么办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无情怎么办?快速触发情感的办法是很多的,但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分析景物特点。   既然是情从景中来,那么快速抒情的首要一步便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了景物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要抒发的感情。譬如写《粉笔的赞歌》这个题目,要抒发什么感情呢?只要分析粉笔的特点就会明白,粉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它在老师的一笔一画中磨损着自己的身躯。老师借助粉笔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借助粉笔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而粉笔最后却变得粉身碎骨而毫无怨言。很显然,写粉笔就要赞扬它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又如写《我们的五星红旗》这个题目,首先分析五星红旗的特点,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是红色的,表示革命来之不易,它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它上面有五颗金黄色的五角星,一大四小,象征中国各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从分析五星红旗的特点中我们就可以明白,写《我们的五星红旗》这个题目,可以抒发爱国之情,也可以抒发爱党之情,还可以抒发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之情。情从景中来,只要分析景物特点,就不难找到要抒发的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  有些作文题目,初看不知要抒发什么情感,但只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情感就会自然产生。譬如写《冬天里的春天》这个题目,开始不知道抒发什么情感,但是放眼社会现实生活,你就会发现,冬天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但是广阔的田野中,农民在整修水利,在积肥料,甚至于有打开赤膊干的;工厂里更是马达飞转,炉火熊熊,铁锤叮当,机器轰鸣,热气腾腾;而在街道上,有人在自动打扫卫生,在公共汽车上,青年学生给老年人让座位。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扭转社会风气而出现的新气象。很显然,写《冬天里的春天》,可以歌颂农民的干劲,歌颂工人的热情,歌颂社会的新风尚,更可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党的英明伟大。
3、对比历史背景。  人的思想常常会打上历史背景的烙印,文章抒发的情感也往往与时代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比历史背景,也能快速激发作者的情感。譬如写《我走在乡村大路上》这个题目,只要把你准备描写的乡村大路的景象与大路的历史背景对比一下,立即就可找到要抒发的情感。你如果现在走在一条广阔的乡村柏油马路上,两边绿树成荫,树后掩映的是鳞次栉比的红砖楼房,路两旁的田垅在奔跑,劳动者的欢歌笑语在空中荡漾。而以前这地方只有一条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村民们出进村庄,都要爬山越岭,运输全靠肩挑手提,田里缺水,地里缺肥,十年九不收,村民们一个个穷得叮当响。而现在一切都变了,走在这样的乡村大道上,对比着乡村大道的历史背景,你难道不会由衷地赞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吗?一种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改革开放的真挚感情不就油然而生了吗?所以说,对比历史背景,能快速找到要抒发的感情。
4、注入主观情感。  我们在分析情从哪里来时曾经提到文章中抒发的情有时来源于作者的主观世界,既然这样,那么把主观感情注入到描写的景物之中,也是快速抒情的方法之一。景物的本身没有感情色彩,但作者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赋予景物以某种特别的感情色彩。譬如写《红日》这个题目,就可以抒发对共产党的爱戴、感激、歌颂之情,写《红叶》这个题目,就可以赞颂老干部、老革命家保持晚节的高尚情操。写《小溪》这个题目,你可以注入游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不过,注入主观情感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想象和联想都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或取其形同,或取其神似,从而注入主观情感。由“红日”想到共产党,由“红叶”想到老革命家的晚节,虽然二者之间形虽不同,但却有神似之处,共产党像红日一样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温暖,老革命家,像红叶一样,虽经严寒霜冻考验,却显示出高风亮节,永不褪色。所以说,注入主观感情并不是机械添加,而是充分体现了作者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是情与景的有机结合。
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联系现实生活、对比历史背景、注入主观情感等方法快速激发情感,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容易了。因景抒情有先写景后抒情、先抒情后写景、边写景边抒情以及融情于景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抒情达意,都要做到情景交融,有机统一。下面请看《雪的世界》这篇抒情散文。


雪的世界

窗外下雪了。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这些来自遥远世界的白色的精灵,带着它们的冰肌玉骨,洁体主魂,把那缠绵的情愫、深邃的灵智,送给人间,送给大地。
大地成了雪的世界,到处银装素裹,一片纯白。那远处的山,穿上我银白的外衣,近处的树儿也披上了银亮的白衣。楼房戴上了暖和的白绒帽,麦苗干裂的小嘴正吮吸着甜滋滋的白雪水。河水清清,山村皑皑,没有浑浊,没有污秽。大地如此完美,如此纯洁,如此光亮。没有一丝污染物。
我不知不觉地走到外边,外面一阵阵童声传入我的耳朵:“好玩呀!”“好白啊!”“来玩雪呀!”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穿红着绿的孩子,正在雪地里打滚,他们打雪仗,堆雪人,玩得真痛快。你看那些穿红衣服的孩子,互相把雪球投进对方的脖子中,一个个浑身冒着热气,红扑扑的脸蛋,衬着鲜红的衣服,那么富有活力,仿佛一团团正在跳动的火焰。他们的欢笑声,把树叶上的雪都给震落下来了,仿佛向地面撒下纯白的银粉。
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让那些调皮的小精灵飘到自己的衣服上,头发上,睫毛上,大雪把我装扮成一个纯白的女孩,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里,这里没有枯皱,没有瑟缩、凄切,没有污泥浊水,没有乌烟瘴气,只有完美无瑕,只有纯洁、清净,我仿佛到了另一个属于我的世界里,原来的那些枯皱、瑟缩、凄切,那些污泥浊水,那些乌烟瘴气,全在这雪的清净明丽中湮没了,这雪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泛动着纯洁与温情。
雪,依旧下着,那一朵朵的香花,都戴着半透明的六角帽,却各有不同的精巧图案,比新年里奶奶剪的窗花还好看。它们跳跃着,飞舞着,轻轻盈盈,好轻松,我自己也不由得跟着它们跳起了《天鹅舞》。
啊,纯白无瑕的雪花,聚碎玉之灵气,裹圣水之香魂,和着寒风踏着韵律穿过灰白苍穹,飞临人间,给大地带来一个新的信息,带来春的生气,让人觉得世界如此完美,如此纯洁……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成文时间25分钟,作者通过对雪的世界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他对纯洁的心灵和完美的人生世界的追求的高尚情怀。“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里,这里没有枯皱,没有瑟缩、凄切,没有污泥浊水,没有乌烟瘴气,只有完整无瑕,只有纯洁、清净。”在作者的笔下,“雪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泛动着纯洁与温情。”这就是一个人面对雪的世界发自内心的呼唤和追求。以雪为题材的抒情散文几乎随处可见,但这位作者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单纯停留在雪景的描写上,而是把自然界的雪景和自己对美好的人生世界的追求融为一体。作者抓住了雪的世界的特点:雪白纯洁,没有污泥浊水,然后联系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追求,再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于是很快找到了文章的立意,情怀流露于笔端,行文一气呵成。


快速记人记事三法

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学生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作文,到高中毕业,写得最多的要数记叙文了。一般来说,学生写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有多大困难,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写不快,写不好。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各式各样,纷繁复杂,不是无话可写,而是不知怎样去剪裁布局和快速完卷,往往一写就拉得很长,洋洋洒洒上千言,拖拖拉拉两三个小时还完不了卷。记人记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阐述了,而只着重介绍快速记人记事的一般方法。
先讲快速记人的问题。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比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等,快速记人的写作过程中,当然也会运用到这些方法,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一切都要立足于快。快速记人的原则和步骤如下:
1、品德定向。  因为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记正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高尚品德,用以教育人和鼓舞人。记反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卑劣品德,使之成为反面教员。因此,看到记人的作文题目,要立即进行品德定向,确定表现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譬如写《我的爸爸》这个题目,你是要表现爸爸办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高贵品德,还是表现他精明能干、持家有方、治家有道的才能,抑或表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在作文中写爸爸的哪一个方面的品德,一接触题目就要确定描写方向,不能有丝毫犹豫。又如写《陌生的朋友》这个题目,首先要确定表现陌生的朋友的什么品德,是写他的助人为乐、善良心地,还写他的嫉恶如仇、匡扶正义?或者写他的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给所写的人物进行品德定向,这是快速记人的第一步。
2、因德选材。 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品德定好描写方向后,第二步就按照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描写。所选的事例要足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德,而且只能选表现人物定向品德的材料,不能表现定向品德的材料,即使再生动感人也不能选入。一个方面的品德选一个典型材料就已足够,不要重复堆砌。如果全文只写一个典型材料,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来写人,那么这个材料就要写详细一点。如果通过几个材料来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性格特征,那么各个材料不要写得太详细,每个材料都写得很细,势必会加长文章的篇幅,不但时间不够,而且会给人一种冗长的感觉。记人的文章与记事的文章不同,虽然都要写事,但是在记人的文章中的事例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而写的,因此不要求事件的完整性,没必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各个环节交代清楚,只要切取其中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德的片断就已足够。如果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等来龙去脉写得完整无缺,不但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而且达不到快速记人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学生中常犯的毛病,必须予以克服。
3、视材布局。  选好足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的材料以后,每三步就是根据所选材料的情况进行布局安排。如果选了几则不同的材料,试图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高尚品德,那就采用分类条陈的办法谋篇布局,这样能快速把材料安排好。如果试图用一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可贵精神,那么可采用应顺时空法来安排材料。这样写起来得心应手,速度就快。

前面谈的是快速记人基本原则,下面再谈快速记事的基本方法。一般说来,记人和记事的文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事在人为,人因事显。记人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的思想品德,而记事则一定有人的活动。但是严格说来,记人和记事的文章还是有区别的,不但二者选材重点不同,写作的目的也不相同,记人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德,或表现人物的卑劣手段。记事则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记人的文章着眼于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而记事的文章则着眼于事件的完整性,因此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所记事件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及结果写清楚。记事的文章中也会写到人物的活动,但人物的活动要服从于事件的发展,不要过分考虑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下面具体介绍快速记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迅速确定主题。  碰到记事的作文题,第一步就是立即确定主题思想,学生的作文与文学家的创作不同,文学家创作的过程,一般是先有生活,有了题材,有了故事,再提炼主题,从生动丰富的素材中提炼出主题思想以后再进行写作,所以作家的创作一般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学生的情况则不同,学生几乎是应命作文在考场上,考卷上事先已命好了题目,学生只应命而写,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改变题目,就算是走题,一旦走题,作文就会泡汤,甚至有可能得零分。这种严格的奉命作文,是没有素材做基础的。一切题材都靠临场发挥,临时来选。怎么个选法呢?当然只有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选。因此,要想材料选得快,选得准,选得好,就必须先确定主题思想。确定了主题思想,就像射箭有了靶子,登山有了目标,有些学生写记事的文章,开始迟迟不能动笔,一下想写这件事,一下又想写那件事,根本的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确定好主题思想,因而没有选材的标准。一个行路人走到十字路口,心中没有了前进的目标,那就只能在十字路口徘徊,白白地耽误时光。所以说,快速记事的第一步,就是按题目要求迅速确定好文章的主题思想。
2、根据主题选材。  学生的应命作文一般是先有主题后有题材。用个公式表示就是:题目     主题     题材      写作。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但这种情况是经常见的。确定好主题以后,第二步便是迅速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记叙材料。譬如写《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社会上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经历的事已经不少了,可能有许许多多的事令自己终身难忘。现在该写哪一件事呢?只要根据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来选择,很快就可以拿定主意。譬如你要歌颂社会主义的新风尚,你就可以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事迹;你要表现青少年在政治思想上的进取心,你就可以写学雷锋做好事、刻苦学习、迎难而上的事迹;你要表现对革命烈士的悼念之情,你就可以写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的活动。当然,根据你所要表达的不同的主题,你还可写祖母的葬礼,写自己第一次走上领奖台的情形,写你与坏人作斗争的事迹,写老师对自己的一次严厉批评等等。到底写哪一件,只能由要表达的主题来决定。选材要由主题来决定,对所选写的材料进行剪裁仍然要由主题来决定。对一件事情中的情节,哪里要留,哪里要去,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都要按照主题的要求来决定,总的原则是,能表现主题思想的就详细写,不能再现主题思想的就略写或舍弃不写。主题思想在心中选择、剪裁就会快速。
3、应顺时空布局。  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记事的文章,要做到快速行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记叙。因为这样布局,写起来有现成的线索可循。思路顺畅,条理清晰,速度也就快。
最后强调一点,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都要有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就是足以表现主题思想的细微末节,很多学生写的记人记事的文章之所以不生动,就是因为缺少细节描写。情节是骨架,细节则是血肉,迅速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文中千万不能因为它是细微末节而轻视了它。在快速作文中,细节的描写尤其显得重要。一滴水可以反映整个太阳,作文中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就可以舍去很多冗长繁杂的叙述和枯燥的介绍,因而成文也就快。下面请欣赏《凡人小事》这篇记叙文。
凡人小事

“卖豆腐啦!卖豆腐啦!”一阵阵吆喝声从天而降,将我从甜蜜的梦乡中惊醒。“真讨厌,大清早的叫尸罗!”我闷闷不乐地起床,穿上了衣服,脚没踏下地,妈妈便在厨房中嚷道:“旭光,快起来,到街头去买四块豆腐来!”“我不去,外边风这么大,又下雨,怪冷的!”我嘟嚷着,但又无可奈何,父母之命岂敢违抗,只好极不情愿地接过妈妈手中的碗与钱,又用长围巾将脸庞与脖颈遮去了“半壁江山”,这才提腿跨出房门。
外面正下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狂风肆无忌惮地四处吼叫着扑向我,仿佛要将我与整个世界一齐吞噬掉似的。唉,这鬼天气,我勉强睁开了惺忪的双眼,好不容易才挪到了街东头。只见一位大嫂站在街檐下吆喝:“卖豆腐啦!”她浑身上下落满了雪花,脸和手都被冻成了紫红色。她身旁摆着豆腐担,我悄悄走近她,把碗递到她身前:“给我划四块豆腐吧!”她麻利地给我划好豆腐,笑着对我说:“孩子,给,拿好呀!”我接过她手上的豆腐碗,小心翼翼放在豆腐担上,从衣袋里掏出钱给她,大意之间,丢了一分钱在地上,可我却毫不在意,一脚将钱踢出老远。大嫂似乎发觉了,她迟疑了一会儿,蹲身捡起那一分钱,送到这面前,对我说:“孩子,一分钱虽少,但也来之不易啊!”我连忙挥手,大方地说:“不要了,给你吧!”哪知这一挥手挥出了大祸,话没说完,只听见“咣啷”一声,豆腐早已倾盆而出,成了一团稀泥。我一想这后果,回家恐怕免不了挨一场打了,不禁放声痛哭起来。大嫂却着了慌,她拍掉我身上的雪,劝慰说:“好孩子,别哭了,大嫂赔你!”我慢慢抬起头,眼前挂着泪花,透过泪水,我仿佛又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脸,我心中过意不去赶紧推托:“大嫂,我不要了,你打这豆腐也不容易,这大冷天……”我话没有说完,大嫂忙不迭地打断我的话语,温和地说:“傻孩子,你空手回去,你妈不打你才怪呢!给,这回可要端好哟!”我默默地擦干眼泪,便匆匆地回家了,但大嫂的音容笑貌以及那“吱呀”作响的扁担声却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好似个罪人一样,心情沉重地回了家。
刚进门,妈妈便接过我的碗,又数了数零钱,突然,妈妈望着我,厉声问:“旭光,还有一块钱哪去了?”我心里着实吃一惊,对那位大嫂的敬佩顿时冰消雪释了,想不到她外表善良,暗地里却少找一块钱给我。我支支吾吾地,半晌也没出声,一旁的爸爸却耐不住了,张手就要打过来。当时,我心里好委屈噢!但也只得自认倒霉,“知人知面不知心”嘛!正在这当儿,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爸爸脸色铁青地拉开了房门,啊!门中站立的竟是那位大嫂,她满怀歉意地说:“唉!怪……我大……意,少……找你一块钱,现在……还你!”说罢,便把一块钱塞在我手里。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当我抬起头来时,大嫂已经走了,风雪交加,很快便淹没了她蹒跚的身影。
“卖豆腐啦!卖豆腐啦!”风雪声中又传来了豆腐大嫂的吆喝声。

这是一篇感人的记叙文,成文时间30分钟。文章记叙了卖豆腐的大嫂的平凡小事,歌颂了她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纯洁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卖豆腐的大嫂确实是个普通凡人,但文章记叙的小事其意义并不小。这篇文章写作时首先进行品德定向,表现豆腐大嫂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纯洁高尚的品德,然后按照要表现的人物品德进行选材,以天气的寒冷来衬托她的勤劳和能吃苦,表面是写我对寒冷的感受,实则为了衬托大嫂的勤劳吃苦精神。用她赔豆腐的事实来表现她善良的心,用她退还少找的钱的事实来表现她思想的纯洁高尚。这样,很快就把文章构思好了,按照应顺时空布局,写起来得心应手,成文速度就快了。

快速说理议论四法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难点,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中学生最感头痛的就是议论文。整篇议论文的快速写作,已在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和快速修改等几章中做了具体介绍,这里不再论及。本章将重点探讨在议论文的行文过程中怎样快速说理议论的问题,实际就是谈怎样快速论证的问题。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掌握了快速说理议论的基本方法,整篇议论文的成文速度即可大大提高。
很多人审好题,有了明确的立意,并且把文章的结构也安排好了,只是一到动笔写时就碰到了难题,一是没有多少话可写,完不成800字,二是只知道罗列具体事例,写得很长,但却不像议论文。这样写作速度也就很慢了。写完800字,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有时甚至要挨上两三天。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快速说理议论的方法和技巧所致。
我用一首歌诀来概括提高写议论文的速度和方法。这首歌诀是:“提论点,阐述清;讲道理,事例证;正面讲,反面论;收尾时,再照应。”这首歌诀概括了论证一个论点或分论点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下面再具体说明一下。
1、提论点,阐述清。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说理议论时,首先提出要说的道理,也就是提出论点或分论点,接着就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阐述或解释,这实际是事理论证。譬如要讲清“要苦练基本功”的道理,提出这个论点以后,接着要对论点进行解释、阐述,说明什么是“基本功等方面道理。”
2、讲道理,事例证。  提出论点,并从事理方面对论点进行阐述以后,接着就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譬如论证“要苦练基本功”的道理,可以举出中国女排苦练基本功而夺取五连冠的事实,也可以举达*芬奇学画蛋的故事进行论证。举事例论证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事例的叙述要简洁明白。议论文中的记叙仅是做为论证论点的论据使用的,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不要全面介绍事例的始末,有时甚至只要介绍与主题有关的某一个侧面就行了,切忌冗长的记叙。在议论文在对事例叙述得过于详细,不但使文章的内容显得庞杂罗唆,而且严重影响成文的速度,二是举出事例以后,一定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把事例所蕴含的思想揭示出来,使之与论点挂上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很多学生写议论文时只注意举事例,不注意分析,揭示事例的论证作用,因而使观点和事例分离,没有起到论证作用,徒然浪费时间和笔墨。
3、正面讲,反面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也一样,先从正面讲,再从反面论证,这样不但解决了议论文中无话可写的问题,而且会把道理论证得圆满完整,无懈可击。还就论证“要苦练基本功”这个论点来说吧,提出论点,进行阐述以后,接着又举出事例进行论证,这都是从正面讲道理,说要苦练基本功。如果接着再从反面阐述不苦练基本功的不良后果,一正一反,两个方面都分析到了,道理也就讲透了。
4、结尾时,再照应。  写到结尾时,再照应开头提出的论点或分论点,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照应的办法一般是再现论点,即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重提论点。这有点像画圆,从起点下笔,画一个圆圈,再回到起点,终点重合,圆就画得完整无缺了。
掌握这个快速说理议论的歌诀,对于提高议论文的成文速度是大有帮助的。不过这里讲的只是快速说理议论的基本方法,不是议论文成篇的公式。如果把它做为写议论文的公式来运用那就错了,因为写文章虽然有一般方法,但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公式。讲道理是议论文的关键一环,掌握了快速说理的方法,再经过练习,熟能生巧,自然会提高议论文的成文速度。下面请看《幸福是什么》这篇议论文:

幸福是什么

人来到世界上,都希望获得幸福。因此人们在表达对亲人、同志、朋友的美好祝愿时,总忘不了说上一句:“祝你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幸福就是奉献。每一个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的人都这样认为,能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伟大的党,或者奉献给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只有无私地奉献,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吴运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刘胡兰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袁隆平把全部的知识和心血献给了自己执着追求的杂交水稻科研工作。他们的事迹将永远为人民所传颂,他们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人们前进,他们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换来了常人无法得到的东西——真正的幸福。雷锋同志也说过,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有些人把索取当作幸福,为了得到金钱,不顾一切地去偷、去扒,甚至去抢,最后落得个锒铛入狱的可耻下场。哪里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说,索取不但不能带来幸福,甚至还会带来终身的痛苦。
幸福就是奋斗。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顽强奋斗,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难道奋斗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吗?中国的体育健儿,通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夺回了一块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们是多么自豪和幸福啊!在十一届亚运会上,中国的体育健儿英勇奋斗,获得辉煌成绩,当体育健儿站在领奖台上,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来,那时节,不只是体育运动员们,全国人民都感到了一种极大的幸福和自豪。一个没有追求,没有进取心的庸人,是永远无法享受到这种奋斗的幸福的。在庸人的眼里,爬山是一种苦差使,但在奋斗者的眼里,登山却是一种享受;在胆小鬼的眼里,上战场便是送死,而在边防战士的眼中,为保卫祖国而战却是一种幸福。所以说,奋斗的本身便是一种幸福。
有些人把吃好、穿好、玩好当做人生最大幸福,这是十足的庸人哲学。一味追求汔喝玩乐,是不能得到幸福的。因为吃喝玩乐不但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反而会腐蚀人的灵魂,使人变得懒惰庸俗,无所作为。很多很有才华的青年人,就是在吃喝玩乐中毁了自己的一生。俗语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如果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吃喝玩乐,那么他的目标和禽兽的欲望便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说,人生的幸福是奋斗,而不是享受。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无私的奉献和不息的奋斗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是28分钟。文章阐述了幸福就是奉献,幸福就是奋斗的观点,颇有见地,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运用自然开合法开头结尾,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要论述的问题,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结尾自然收束,结构紧凑。中间的主体论述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快速写议论文的歌诀说理议论的。提出论点后,即对论点进行阐述,再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但从正面进行阐述,还从反面进行论证,正反结合,把道理讲得很清楚。如果能熟练地运用快速说理论证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就会大大提高了成文速度。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三法

给材料作文,近年来在各种类型的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
给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步骤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命题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方面是一个简单的标题,而给材料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是一篇或一段包含了文章标题意思的文字材料。因此,给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所命的是文章标题的意思。如果能把所给的一段文字材料转化为一个简单的作文题目,那么给材料作文就成了一般的命题作文了。因此,我们在探讨怎样快速写给材料作文这个问题时,把重点放在怎样看懂材料,明确立意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
很多同学把给材料作文视为畏途。他们写给材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看不懂材料,找不到最佳立意。在动笔写作之前,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来咀嚼材料,揣摩立意,思考标题,因此成文的速度远比命题作文要慢,从给材料作文要求写作的文体来看,有给材料写议论文,给材料写记叙文,给材料写实用文等多种文体,其中以给材料写议论文的难度最大。因此我们本着着重探讨给材料作文中的议论文快速写作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找出材料中心,快速完成立意。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快速领会材料,完成审题立意任务。快速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就是迅速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材料的中心思想变为所写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展开议论,和写一般论证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一般学生写给材料作文之所以成文速度慢,主要是在揣摩材料和审题立意方面花费的时间太多。
给材料作文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有的给一篇或一段文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等,有的给画面或图表,有的给观点或数据等等。不管给什么材料,材料中都蕴含着一个中心思想,把材料当作一篇短文章分析,就能迅速找到其中心思想,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如果材料给的是故事、寓言、童话或通讯报道等等记叙性文字,要找出这些材料的中心思想是不难的,中心思想既容易找到,文章的立意也就很容易确定。请看一作文题所给的材料:

画蛋
 

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著名画家弗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些,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弗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

题目要求做到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这篇读后感应怎样立意呢?如果能迅速找到《画蛋》这个材料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立意也就完成了。只要稍加分析和思考就会明白,这个材料的中心思想就在于说明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无论学什么技艺或本事,都要苦练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找到了材料的中心思想,把它做为所写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再紧扣原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论证就可以了。
如果给的材料是一段名言、一个事例、一个观点或几个数据,要快速立意,同样要快速找出这此名言、事例、观点或数据的中心思想。请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题: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
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漏沙,注进去,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第二类好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
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
第四类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读了这段名言,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以《你属于哪一类读者?》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很显然,这段名言的中心思想就是告诉人们,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不要做沙漏、海绵、布袋似的读者,而要做宝石矿床里的苦工那样的读者,到书山中去拾取纯净的宝石。这个中心思想,实际也就是所写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确定了中心论点以后,就像写一般议论文那样,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就行了。
如果给的是画面或图表,要快速立意,也同样要找出所给画面或图表的中心思想进行立意。一幅或一组图画,也和一段文章一样,有一个中心思想。一个图表同样能说明某个问题,所说明的问题就是图表本身的中心思想。找到了中心思想,立意就确定了。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有不同的中心思想。因此,同一个材料,就可以有多种立意。快速作文,不需要对每种立意都进行揣摩,只要找到一种立意即可进行结构行文。比如1979年全国高考作文副题所给的作文材料:

赵国有个人,因为家里老鼠成灾而吃尽了苦头,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这只猫会捉老鼠,但也很爱咬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为这件事发愁,对他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的,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老鼠人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了我们家具器皿,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鸡害处更大吗?没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题目要求根据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联系实际写篇议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则寓言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中心思想:(1)有所失才能有所得;(2)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其利必有其弊;(3)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4)看问题要看主流,要看大方向。材料的多种思想决定了材料的多种立意,快速作文只要抓住其中一种立意即可,这叫做“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如果给的是多则材料,那么就要快速长出多则材料共同的中心思想进行立意,这个共同的中心思想,实际就是贯穿各则材料的内在的思想红线。快速找到了内在的思想红线,就完成了文章的立意,在行文的过程中,所给的各则材料均可做为论据使用。
2、弄清命题要求,快速确定文体。
审视命意作文题,不但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思想,而且要认真审视材料后面和前面的要求,因为命题要求是确定写作文体的根据。一般说来,给材料写议论文,不管材料怎么千变万化,但写作的文体只有一种类型:一是写评论,二是读后感,三是介于评论和读后感之间的一般议论文,前两种文体最为多见。
给材料作文在材料前或材料后的写作要求中,有时明确提出,“请写一篇评论”,这毫无疑问是要写评论,有时则这样提出要求:“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篇议论文。”要求“谈看法”,实际也是写评论。写评论的快速构思法有三种:一种是写成表扬式的评论,即肯定材料中述说的观点、现象、思想、做法好,并写出之所以好的理由就可以了;另一种是写成批评式的评论,即指出材料所说的观点、现象、思想、做法不对,并写出其不对的理由;第三种是写成介乎批评和表扬之间的议论文,既肯定材料中述说的观点、现象、思想、做法有对的一面,又指出它有不对的一面,也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
要求写读后感的给材料作文,一般在材料前后的要求中有明确的规定,譬如1980年和199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给材料作文题,都明确规定要写读后感。但有些给材料作文题只做这样的要求:“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和想法,请联系实际写篇议论文。”或者说:“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这实际也是要求写读后感。
给材料作文最常见的就是写评论和读后感。要求写评论,就不能写成读后感;同样,要求写读后感就不能写成评论。但是有些给材料作文题,只要求写篇议论文,没有明确规定要写评论或读后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写成评论,还可以写成既像评论又像读后感的议论文。能熟练地掌握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和行文构思规律,无疑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速度的。
3、概括材料内容,恰当使用材料。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的另一个诀窍,就是要恰当使用所给材料。很多学生因不会使用原材料,而影响了成文速度。怎样恰当使用原材料呢?主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对材料的引用要高度概括,只要能反映原材料的意旨,文字越精练、越简单越好。学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行文的最大毛病就是原原本本照抄原材料,这样不但影响成文速度,而且使文章显得罗唆、冗长,没有说服力,所以引用原材料,文字一定要简洁。第二要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作用,原材料在写议论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用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二是在论证时作论据使用,三是用做统帅全文的内在线索。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成文速度。第三是直接引用原材料,不要再介绍出处。有些学生,在运用原材料时,材料分明写在考卷上,他不引用,偏偏要装腔作势说,有一天,我看了一本杂志,上面有这样的一则故事等等,这样绕着圈子说,当然浪费时间,影响成文速度。
综上所述,快速写给材料的议论文的关键就是迅速找到原材料的中心思想,把原材料的中心思想变为所写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旦确定,就和命题作文没有什么两样了。然后根据命题的要求,确定写评论还是写读后感,再恰当运用原材料,成文速度就快。请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题:

一群小老鼠开会,要想出一个好办法,当猫儿出现的时候,它们才能及时地逃去。
它们热烈地讨论着,充分发表意见,终于想到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那就是在猫的脖子上挂上一个小铃,当猫走动时,小铃便会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大家便可以立即逃走。
可是,谁去给猫儿挂小铃呢?小老鼠们很快又哭丧着脸了。
阅读上面这则故事,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怎样快速完成这个作文题呢?按照上面讲的方法,第一步迅速找到了这则寓言的中心思想: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思考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第二步是按照命题要求确定写作文体,题目已明确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要以原文的中心思想变为所写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原命题要求自拟题目,中心论点和文体都已确定,题目也就能迅速拟出,譬如拟《幻想*空想*理想》、《思考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行不通的办法行不通》、《脚踏实地与想入非非》、《从小老鼠的妙法说开去》、《小老鼠为何哭丧着脸》等等题目都可以。拟定了标题,确定了中心论点,只要恰当运用原材料,这篇文章很快就能完卷了。下面一文是根据这则材料写的《从小老鼠的妙法说开去》:


从小老鼠的妙法说开去

小老鼠们为使自己在猫到来之前能及时逃去,特地召开一次讨论会。通过热烈讨论,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在猫的脖子上挂上一个小铃。这样,当猫儿走动时,小铃叮铃作响,小老鼠们听到铃声,便可逃之夭夭。办法是妙,可谁去施行呢?当然谁也不敢。于是,小老鼠们一个个又垂头丧气了。
小老鼠想出来的妙法为什么行不通呢?因为它违背了一个根本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同样要从实际出发。老鼠给猫挂铃,这不是像剪掉猫爪,拔掉猫牙一样幼稚可笑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能叫做空想或胡思乱想。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小老鼠式的空想者又何尝少呢?某城市30层高楼顶上有位姑娘要跳楼,地面上有许多人在围观。有位好心人立即提议:马上去找一张特大的网来张在楼房下面;又有人提议,马上赶制一块特大特厚型海绵垫来铺到地面上。想法虽好,可是行得通吗?行不通的办法,不切实际的空想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作用。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却偏偏喜欢这样的空想,他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制订规划,甚至胡乱发号施令,就是不愿到基层去,不到第一线去,结果他们手中没有第一手资料,制定的规划纸上谈兵,想的办法是空对空,一到实践中就得不通,就要失败。这和小老鼠欲给猫挂铃的奇想并没有什么两样。
小老鼠式的空想一旦用来指导工作,或者被上级强制实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三国时曹操的80万水军在赤壁被诸葛亮一把火烧得精光,从此一蹶不振,曹操的吃亏也就在于轻信人言把大小战舰连在一起的“妙法”上。表面看来,战舰连成一片,士兵如履平地,左冲右杀都很方便,殊不知这种“妙法”却失去了战舰灵活机动的优势,好好的战舰,串连成一片便成了死船。我们国家过去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些由少数人想出来的“妙法”,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空前的大灾难。因此,行不通的办法,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空想一旦变成实际行动,就会危害党和人民,89年春夏之交的“学潮”也是一种小老鼠式的空想运动,后来被坏人利用,发展成反革命暴乱,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小老鼠们发现自己的办法行不通,它们只是“哭丧着脸”而已,其实这正是他们的明智之举。如果他们明知行不通而偏要去办,那就必招来灭顶之灾,引来杀身之祸。你去给猫挂铃,猫不吃掉你才怪呢!因此,任何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陷入了小老鼠式的空想泥坑,就要有自知之明,要能够自拔,不要一错再错,顽固到底。
怎样克服小老鼠式的空想呢?办法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实际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落脚石。小老鼠式的空想可以休矣!

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是30分钟,原材料的中心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也要从实际出发。作者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中心思想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标题《从小老鼠的妙法说开去》,满足了原作文题提出的写读后感的要求。确定了中心论点,拟就了文章的标题,便可做为一般命题作文来写了。快速写读后感要从原材料的中心思想引发开去,本文先从原材料提练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层展开论证,最后再归纳小结。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式的快速材料作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