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为核心素养而教

  • 日期:2017-06-29 09:2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为核心素养而教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王锦飞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此话对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也很是贴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尽管每一次改革都显得那么的认真,然而就其效果而言,似乎总是没有逃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周期律。其中的原因尽管较为复杂,但其关键问题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推进也逐渐明晰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每一次课改其实还没有真正解决“究竟为什么而教”这一教育的原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号召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回到教育原点再次出发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军号角,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一场包括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领域全面综合改革已然展开,而作为后课改时代的改革基点也准确地落在了回答“究竟为什么而教”这一教育的关键问题上。通过汲取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考量我们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核心素养成为回答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教”这一问题的聚焦点。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时间,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当作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力模型构建当作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1]。尽管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修改后的课标的正式出炉尚有时日,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此次各学科课标修订的共同价值选择。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及教学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以预见,为核心素养而教必将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组织教学的共同行为取向。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理想蓝图即将再一次绘就的当下,回顾与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过往每轮课改初始时的豪情万丈以及改革后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自然又会跃出我们记忆的闸门。本次各学科课标修订真正回到教育原点抓核心素养,引领学科教学为核心素养而教,的确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灿烂前程,但学科教师们如何方能真正做到为核心素养而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产生实效,从而真正跳出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周期律,这才是目前我们最应该思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为核心素养而教,必须首先明确究竟为哪些核心素养而教

准确定位基础教育学段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内容,是各学科教学践行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前提。由于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行政部门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行政高层,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拿出既具有国际视野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这方面教育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与测评的诸多模型,我们可以拿过来以资借鉴,但绝不能不考虑我国的国情而盲目照搬照抄,在课程改革盲从国外现成模式方面我们应该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如果在对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缺失缺位的情况下强推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说把核心素养的任务分解到各学科,在我看来,最后所谓的核心或许就会沦为空泛,当然所谓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可能变为放空炮。核心者,中心是也。试想如果每个学科都搞自己的核心素养,那么基础教育领域所有学科加起来的核心素养的总的数量将是何等的庞大,如此还有中心可言吗?想到了美国对中学生进行的公民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能力培养、社区服务、国际视野”四个方面,中学阶段的各学科均围绕这四个方面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公民教育。那么就我国基础教育学段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而言,是否也可以确定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共性内容,然后各个不同学科制定这些共性内容的具体实施意见来加以贯彻落实呢?

为核心素养而教,要求我们制定出基于素养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

为核心素养而教,教的效果如何当然要用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来测量,但目前以考试成绩去测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一时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制定出基于核心素养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对学生素养测评和学业水平测评的有机统一就成为关键。素养水平究竟如何进行划分,学业质量标准又如何与素养水平的划分相对接,这无疑是制定这一质量标准体系的核心所在。如果说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是基于素养要素的构成维度揭示其水准特征,那么学业质量标准的分级更依赖学习方面的任务活动所表现的“学养”加以刻画。考虑到目前的教育教学生态,这一质量标准体系,一方面当然要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关联,另一方面还要与学业水平测试(会考)与高考测试相对接。因此,有专家指出,与其说学业质量标准是素养水平的细化,不如说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标准之间是魂与体的关系,倘若“魂不附体”,所谓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我们必须找到衡量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之间的共性内容。本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标修订组组长韩震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描述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标准,其共同点是在于衡量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答案”;水平的证据是“表现”,而不是“要求”。比如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中“道路自信”为例,具体我们可以大致设计出以下三级水平。水平1:能够列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水平2:能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水平3:能够比较各国发展道路,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样的划分,既可以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不同水平,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估的能级指标,如此我们就可以实现素养水平划分与学业质量达成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也就较好地解决了在素养评价与考试评价之间一直以来未能很好得以解决的如何统一的问题。    

为核心素养而教,必须真正树立起学科课程标准的权威地位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轮课程标准修订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仍然无法确立其权威地位,甚至沦为一纸空文,那么对学生所谓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自然就是空话,为核心素养而教也只能是空喊的一句口号而已。回望过去课标遭受冷遇的境况,究其原因我们往往会归咎于应试教育,在高考依旧必须是我国当下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的情况下,这种较为笼统的归因其实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咬牙切齿地痛骂应试教育,请问骂出多少实质性的效果了吗?表面上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领域的这种教育人格的严重分裂,损害的又何止是教育本身呢?所以当前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痛骂应试教育,最需要去寻找造成课标权威地位缺失的直接推手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认真细究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课标的权威,不难发现,所谓的“考纲”“考试说明”就是其中的症结所在。看看当下学科教学,特别是在中学学段,完全就是以“考纲”“考试说明”为中心,在为“考纲”“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而教。比如高中学段,即便在起始年级高一,只要是“考纲”“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就教,没有规定要考的内容就铁定弃而不教,到了考试复习阶段甚至连教材也不要了,完全围绕着根据“考纲”“考试说明”而编写的复习资料而组织教学与训练,通观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几乎无人问津,课标的权威地位几乎荡然无存。因此,在我看来,要想恢复课标的权威,真正贯彻课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就必须废除“考纲”“考试说明”,用课程标准作为学生素养测评以及包括会考、高考在内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唯一依据。有专家指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课程标准的权威能否真正树立起来;而课标的权威能否真正树立起来,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评价方式和标准管不管用。因此,我们只有把课程标准打造成对学生素养测量与考试评价真正管用的东西,课标的权威地位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为核心素养而教,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变“知识导向”为“素养导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的教学其实完全是以知识教学为根本导向的,尽管也提所谓的能力培养,但这里的能力往往被窄化为运用知识回答书面问题的应试技巧能力,至于教学中的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全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应景点卯而已。要改变这种现状,改革高考以及招生制度自然是很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实质启动,但与此同时,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以知识为导向的现实生态也必须立即行动。尽管与过去长期形成的“知识导向”的教学惯性彻底决裂并非易事,“素养导向”这一新事物战胜“知识导向”这一旧事物也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慢我们实现转变的脚步,课堂教学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必须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毅然决然的不二选择,为核心素养而教不仅仅是我们喊在口上的响亮口号,更应该是落实在我们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坚实步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处理好知识教学与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知识目标达成了,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但我们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点去看,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因此,知识教学其实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培养人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了知识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素养导向”也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此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味注重素养培育而轻视知识教学的“反智”现象,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学生素养培育的达成必须仰仗于知识教学这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载体,只有乘上异彩纷呈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各学科知识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达成的理想彼岸。

朱永新教授早在他的《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文中曾引用了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话语:现在的教育问题是整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进行追问,我们的教育是干什么的?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2]我们的教育无疑就是培养人的,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而培育人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就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

为核心素养而教,基础教育领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当谨记之,更当践行之。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7). 

[2] 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3.

 

作者简介:王锦飞,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南通大学教科院思政专业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