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 日期:2011-07-21 07:4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1、激发求知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听了宋元老师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激发起强烈的兴趣,由此树立雄心壮志,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操作,(包括作业),他总是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研究,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可见兴趣和探索、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以激发认识兴趣为前提。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学生的认识兴趣从哪里来?如果教学只是“照本宣科”、“知识搬家”就不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随意猎奇,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起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也可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这种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发现认识对象的奥秘,是激发兴趣最根本的源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给教师的建议》。
     所以,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上,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从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其认识兴趣的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兴趣比认识的结果更为重要,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才有高水平的认识效果,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2、开拓知识领域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周恩来同志说:“长期积累,偶然得出”。道出了长期积累与一旦突破的因果关系。我国古人也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就是说,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华,只有积累丰厚,才能用得巧妙。这种取其精华,用得巧妙的过程,必须经由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而知识广博和深厚,又为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那么,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在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例如,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推导,善于运算,善于检索,等等。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涉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采摘宝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