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中庸》的学习过程论

  • 日期:2011-07-11 07:4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中庸》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思孟学派的作品。它在继承先哲认识论思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先哲的学习过程理论,首次提出了至今认为仍然是科学的五步学习过程理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行之”。它比之孔子、荀子的学习过程理论,不但在提出的方式方法与论述的深度广度等方面,显得更加明确、具体、深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新增加了“审问”与“明辨”两个具有特殊作用的认识环节,因而显得更加全面、系统、精到。“审问”与“明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促使学、疑、思更加广博地向横向扩充与更加深入地向纵向延伸,从而促使思维的活水渊远流长,连绵不绝,推动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认为遵循这个“为学之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若能按这五阶段进行学习,其结果必然取得“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学习效果,它对各阶段的具体要求是:“有弗(不)学,学之弗能弗措(休止)也。有弗向,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换言之,学习中一定要坚持不懈,除非不学,要学则务必学深学透,不达目的,就决不罢休。五阶段的学习目的,必须分别达到“能”、“知”、“得”、“明”、“笃”的高度,方可为止。这显然是把学习的认识过程和意向心理过程相结合来分析立论的。
     它还指出,实行这个学习过程,学习者还必须加强“时习”,发挥勤奋刻苦精神,别人用一分或十分力量就能做到的,自己要把百分或千分的力量用上去。如果真能遵循这样的为学之道学下去,便能使愚钝变聪明,柔弱者变为强者。这是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发展观。《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阶段论,具有以下进步意义:一是它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学习过程论,增加了“审问”与“明辨”两个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思”两阶段向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充创造了条件。二是它在一定程序上洞察到“学、思、行”各阶段之间缺乏联系性,增加两个阶段即可将前后更加密切地贯通起来,使其结构更加严密、系统和完整。三是它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是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的重要方法。四是,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如程颐曾经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称它是“为学之序”,要求学生循序学习。《中庸》之后,不少学者以此来作为自己学习过程论的基础,因而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但是,这个学习过程模式,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按其实质来说,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窠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