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直观—概括学习法

  • 日期:2011-07-04 07:3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阶段。而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说,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环节实现的。根据他的思想,把直观与概括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介绍如下:直观指的是有关教材的感性知识形成过程。它是领会的开端环节,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先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不仅课堂上,老师应将教材尽可能地直观化,在课下,学生也应尽量把知识与直观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方法如下:(1)收集有关实物,例如,生物课,要观察动植物;平面几何,要自己画出各种图形,平时,也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实体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2)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模型,辅助学习、激发兴趣,例如做动植物标本等。(3)对于难以找到具体形象的内容,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直观的认识环节,可以形成领会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性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的表象。直观这一环节对于学习比较抽象的学科意义更为重大。
     然而,直观的、感性的要素仅仅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还需要对有关教材的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它是通过概括的思维活动进行的。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概括包括两个类型: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往往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角的概念,学生常因看见角都有两条相交的直线,便以为角是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平面,这种错误的概括也是一种概括,但常常反应的是一些外部特征,而且易出错误,它常见于低年级学生中。感性概括不是通过自觉的分析和抽象形成的,而常常由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强弱对比,强要素的泛化掩蔽了弱要素而实现的。那些要素或由于在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或由于重复,而成为突出的要素。
     因此,往往出现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的错误。一些学生自以为明白了、懂了,其实,他领会的只是日常概念。例如,学生不会作三角形的三条高,主要因素是受到以地平线为标准的日常垂直概念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学习,必须把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进行充分比较,认识二者的区别。理性概括通过对感性经验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正确的理性概括,通常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对一类事物的特征与联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区分出一般与特殊的因素。没有前人指导,就难以确定正确的方向,所以,当参考书与课本在某问题上出现分歧时,一定要以课本为准。学生在掌握概括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以下两类错误,老师应提出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一类是把共同特征当做本质特征。例如学生常常将鲸鱼归为鱼类,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把二者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当做了划分鱼类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呢?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学生了解了鱼的科学概念,知道其本质特征是用鳃呼吸的话,就会减少错误产生的可能性。其次,必须掌握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既然用鳃呼吸才是鱼类的本质特征,那么鲸鱼是不是用鳃呼吸呢?鲸鱼和鱼有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后,要根据可靠的科学标准来判断,不要盲从常识。鲸鱼和鱼虽然都生活在水中,却不等于二者都用鳃呼吸。因此,不管鲸鱼生活在哪里,只要它用鳃呼吸,它就是鱼类;只要它不是用鳃呼吸,它就不是鱼类。另一类,是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本质,把外延扩大或缩小。缩小外延,就是把本应属于这一类的东西,划做另一类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