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怎样选取文章标题

  • 日期:2010-03-09 09:52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好文章要有好标题,好标题则不但概括醒目,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做到“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下面介绍几种取题方法。1.设问法。与一般陈述句比较,能够激人思考,引人入胜。针对文艺界有人将佳作的匮乏归咎于“没钱”,《文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除了钱,还缺什么?》的杂文,振聋发馈,令人深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课文标题,都用设问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 谐音法。有篇短文,取题《求“闲”若渴》,作者借“闲”与“贤”的谐音,讽刺那些只图清闲的人。《董事不“懂”事》、《有“礼”走遍天下》、《胳膊往“理”弯》等,谐音拟题,别具一格。3.援引法。引用诗文句子作标题不但使人感到新鲜,还能为文章增辉不少。介绍春蚕,用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介绍荔枝,用陈辉的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别有意趣。有时,对古诗文句稍作改动,更是点石为金。像《此景只闻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访贵州织锦天宫》一题,即取杜甫《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一改,使题目神采飞扬。4.悬念法。制造悬念,有意违反事理逻辑,容易使读者产生心理矛盾。湛容的小说《减去十岁》,题似荒唐,然而由“减岁”所可能引起的社会变态,倒是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孔夫子讲普通话》、《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都有意制造悬念,使人疑窦顿生,不读不快。5.反差法。运用数字的悬殊,事实的径庭构成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突出作者的意旨,引起读者的注意。
     如有篇纪念马寅初的文章,取题为《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作者以“一人”与“三亿”对比,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再如一篇题为《老妪身患绝症徒步行程万里》的报道,作者将“老妪”、“绝症”等事实与“徒步”、“万里”的事实并提,确实诱人注目。6.求异法。以科学态度为基础,大胆进行求异思维,其标新立异的题目往往醒人耳目。比如《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东施效颦 何罪之有》、《三个臭皮匠 难顶诸葛亮》等,推陈出新,一帜独树,自能激发读者的阅读之欲。当然,求异绝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容易弄巧成拙。7.反复法。运用字面的反复,构成特定的谐趣。《也说“也说”》一题,针泛趋附时风、否定一切的陋习,一针见血,寓庄于谐。《学校不学》、《春风商店无春风》等题目,看似信手拈来,但也观点鲜明,趣味横生。8.符号法。符号标题,新颖别致。
     黄宗英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其小标题分别是《她?》《她!》《她……》,三个标题符号,概括了主人公的不凡经历,很耐人寻味。针对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天到晚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的错误做法,有位作者写了一篇短文,取题为《8—1〉8》 时,呼吁让学生每天腾出一节课去锻炼身体,以真正提高学习效率。9.形象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拟题,增强形象性。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题目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影视中的《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歌颂教师的崇高;《她从雾中来》表现失足青年的觉醒奋发,这些题目都令读者耳目一新。当然,标题的醒目,首先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倘文章言之无物,空空如也,却一味在标题上苦心求“新”,刻意猎“奇”,那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怎样使开头写得引人入胜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确实,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如果开篇失利,则全盘皆输。文章开头有种种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二类十式。1.开门见山。“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宋代李涂所说的“发意最好”,就是指要开门见山,使读者一读开头,便明卷中大意。①落笔扣题。文章一起笔,便扣题阐明题意,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样开头:“当中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时,物理学家杨振宁多方打听,到底是谁主持了这‘尖端’项目。
     现在,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向世界宣布,我们的两弹元勋就是杨振宁博士的同学邓稼先同志。”②开宗明义。起笔处,作者便揭示文章主题,读者则一下子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开头便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惊呼直言题旨,尽抒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崇敬之情,为全篇定调。③下笔叙事。开头不是绕东绕西,而是开讲故事。王群的小说《房东》这样开头:“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遇到一个好房东。要说我能住到他家,还真有点‘机缘’。”这样开头,娓娓而叙,亲切自然,决无半点“泥水”。④单刀直入。驳斥性的文章,一上来便树出“靶子”。鲁迅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下笔则引谬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然后直截驳斥:“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作者挥匕所向,鞭辟入里,震人耳目。2. 渲染蓄势。开头不是直截了当,而是采用形象化的手法,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等进行渲染铺垫,以强化表达效果。①描绘环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鲁迅小说《药》开头写环境,给人一种死寂阴森的感觉,给整个故事笼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②抒发感情。有些叙述性文章,提笔则行情,以情摄事,以情感人,这样的开头无疑对本文的内容和题旨起了突出的作用。通讯《心中的丰碑》写周总理的动人事迹,开头说:“从遵义会议到‘烽火硝烟’的文化大革命,历史镌刻着一个光辉的名字——周恩来;从冰封雪地的塞外到四季如春的海南,人民的心中矗立着一座丰碑——周总理。”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从文章的第一行起便定了调子。③叙述故事。报告文学《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一上来就娓娓叙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西双版纳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撒尼族姑娘,上山放牛的时候,迷路了。
     她在虎狼蟒蛇成群的大森林中度过了七天七夜,最后在吉祥的孔雀引导下走出了原始森林。”故事给文章蒙上了传奇的色彩,既有助于表现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④制造悬念。文章不是顺其自然之序,而是将结局或扣人心弦的片断放在开头写,给读者制造疑窦,设置悬念,从而促使读者为寻求答案而读下去。鲁迅的《祝福》先写祥林嫂猝死街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先写北京接到平陆求援的电话;《火刑》先写布鲁诺在狱中受刑,这些都是异峰突起,引人入胜的开头。⑤引用诗文。不少作品以诗文起头,引入正文,这往往能扩大文章的容量,有助于突现题旨。如《事事关心》一文引用明代东林党人写的对联置于篇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是如此。⑥运用修辞。文章开篇,以比喻、拟人等笔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有一篇《我的书法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像宇航员刚离地球时的那种短暂的压迫感一样,没几天,初来南中时我那种肃然紧张的心情便化为乌有了。”作者将“我”的松弛心情作了形象的比喻,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我”的书法老师使“我”如坐春风。古人十分重视开头的艺术。“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棒),“开头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李渔),“起手贵突兀”(沈德潜)。
     确确实实,好的开头是一篇佳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怎样做到“大题小作,小中见大”我们常见一些习作者议论文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大而无当,泛泛而论;有的似隔靴搔痒,尽兜圈子;有的就事论事,论述肤浅;有的尽敲边鼓,不深不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生活充满辩证法,作文亦然。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它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审题速度和选择角度的命中率,且易于把握。先说大题小作,是指选材而言。其法有三:1.缩小议题,推而广之。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范围较大的题目,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又似乎有千丝万缕缠绕心中,无从理清。这时你必须冷静下来,仔细斟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切口,但须注意切口不宜开得过大,因为议题小容易出深度,内容充实。相反,如果面面具到,每个侧面都谈,纵有新意,也无法说透。立论角度忌大忌全,以小为宜。然而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终究不免片面,补缺之法就是:推而广之。即在文章阐明你所持的那个议题后,扩展开来,合理延伸,使所论具有广度。如此则前后相连,深广有度。举例来说,写《团结就是力量》一文,你可在文首缩小议题:“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听到,在体育比赛中,团结就是力量屡被证明。”接着,推而广之,“体育比赛中如此,其他场合如工作、学习上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