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怎样和老师沟通

  • 日期:2010-03-02 13:3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家长,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犹如一种两人三脚的竞走,做父母亲的,如果不懂得配合,共同协调要领,那么你的孩子很可能失掉了较多的进步的好机会。许多老师发现,那些热心与老师合作协调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也格外聪明用功、精明能干。那么怎样和老师沟通、合作呢?下面几个意见提供给你作参考:1.如果你还未认识孩子的老师,你可以利用家长会等聚会,设法去认识他并单独谈谈孩子的性向、健康情形以及你的家庭情况,让老师有个初步的认识。2.在聚会中,尽量不要在大家面前和老师谈论你孩子的问题,最好是和他约一个单独见面的时间。3.将在学校所得的各种意见与资料,带回家去研究思考,用以寻求一些能够改进孩子学业及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4.除了学校正式通知的各种聚会外,只要你有意见及问题,你就必须预先安排时间单独到学校与老师磋商。5. 将孩子在家里的各种习惯、嗜好与交友情形等,坦白诚实地告诉老师,供教育孩子参考。6.和老师讨论研究的范围,应不只限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其他诸如孩子的自制力、依赖心,礼节以及和同学问相处的情形等问题,都应列入。7. 事先和你家人商量好要向学校建议的事项,并探询孩子对老师所持的怀疑问题与态度。8.当你拜访老师时,最好避免携带幼小的孩子前往,以免将他们商谈研究的事项向邻居或其他的孩子泄漏。9.如果老师告诉你,说你的孩子最近突然无精打采或精神萎靡,你可坦白地把孩子的不幸遭遇告诉他,并且和他共同替孩子解决问题,以清除孩子的痛苦与烦恼。10.如果孩子向你告发一些有关学校老师的不当之事情,而使你愤怒不悦时,应先多方求证,必要时也应单独去拜访老师,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11.经常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络,每隔一段时间到学校去参观一次孩子上课的情形,必要可以随时提出改进的意见。怎样求老师“解惑”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因而,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问师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天经地义”当中,也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供问师参考:1.要问自己百思不解或是反复查阅仍无结果的问题。这样问题的提出,有分量,经老师讲解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少数学生,他要问的内容,往往就是书上明晃晃写着的,或是特别简单的内容,如直接运用公式就可计算的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占了老师的时间,自己收获也不大。2,要问到点子上去。面对自己深思后仍无解的问题,是何原因?是不知从何入手,还是到了哪一步卡壳了?那么就请老师来对症下药,攻克关键之处。这样有利于“心有灵犀一点通”。3.要注重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结果。一个问题,自己原先是那么想的,没行通,而老师却是沿着另条路拓开的。自己的思路为何没行通,有没有可能行得通?就这个问题来说,还有哪些思路可行?其中的最佳思路是哪一条?就这些问题与老师探讨,作为老师是非常愿意的,学生自己也往往能从这里获得举一反三的收获!反之,不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又能有多少收获呢?4.一次问几道题为妥?一般来说,一次问1—2道题较好。即使是自己在学习中确实有许多问题,也最好是按轻重缓急、化整为零。分几次去问好。因为,一是像数理化习题,要想把一个问题真正齐通弄懂,乃至举一反三,需要5—10分钟,两道题下来,时间已不短了。再者,若一次问得太多,势必眉毛胡子一把抓,对老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那知识的转化,乃至升华,就更谈不上了。5.应尽量避免的几种问师形式:①承包式。在辅导课上,有的学生一次给老师准备了五六道题,老师也只得讲完这道讲那道,甚至在这道题还没讲完时,他就不注意听下去。而是急忙地找下一道题,生怕老师被他人抢走,结果是 45 分钟被他一人占去大半。②试探式。有的学生,把自己做过的习题集搬出来,先问这道题的得数,再问那道题的结果,这样做不是问问题,而是把老师当做答案校对器。③突击式。这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抓得不紧,有问题也不及时问师,到了要考试时,开始突击学习。突击学习往往问题成堆,拿成堆的问题去问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④非探讨式。老师只是闻道在先而非圣贤,肯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年级越高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胜于蓝也是必然的。
     所以,高年级的学生问老师问题,确切的说法应为“探讨”。可有的学生不是这样,他们要么是死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要么是由于争论的激动,而忘记了尊师。总之,我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问师,也提倡学生善于问师。怎样克眼学习的“抑制现象”所谓“抑制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态现象。抑制是指机体组织受到刺激时发生的反应,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状态,或由较强的反应变为较弱的反应现象。如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抑制叫外抑制,由内部原因引起的叫内抑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叫条件抑制。学习的“抑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是精神过于紧张和学习过量,现在高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考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巨大的压力来自于家庭、亲友、学校。有些考生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所以拼命地学习,导致了神经疲劳,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了“抑制现象”。另外,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学习,大脑皮层某些细胞长时间地受到频繁刺激,从而产生强烈的兴奋。兴奋过程就是神经细胞上化学物质分解代谢的过程,即能量的消耗过程。当刺激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兴奋的强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减少。此时皮层细胞能量消耗过大,兴奋性降低随之转入抑制状态。如何克服学习中的“抑制现象”呢?主要应从考生自己内心调节。首先减轻学习上的过度紧张和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尤其对高考的结果不宜看得太重,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里也提醒考生的父母,不要向子女施加压力。说一些过激的话,应对他们上大学的欲望进行“淡化”,告诉他们考得上、考不上不要看得太重,重要的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搞好复习,并督促他们注意劳逸结合,不搞疲劳战,保证有足够的休息。但是有些考生的父母常常逼迫孩子加班加码,每天复习十几个小时,搞得孩子疲惫不堪,成绩平平,非常害怕高考落第,于是产生了学习“抑制现象”。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未能达到目的。还有,如果产生了学习“抑制现象”,产生了厌烦情绪,考生可以暂时停止学习,改变一下环境,打打球、跑跑步、聊聊天等等,以达到精神松弛的目的,考生可能担心这样暂停学习会浪费时间,影响复习进度,实际上这种调整是很必要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