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生毕业后的独白:“应试”造就的我,但我很自豪

  • 日期:2018-12-18 12:3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我2015年毕业于衡中,现在是北大中文系大三学生。

我的母校,就是那个天天被批判的衡水中学,那个“应试教育的集中营”。

除了读书,我什么也不会

我的成长经历也跟你们预料的差不多。出生在一个十八线小城,父母是基层工作者。小时候吃顿肯德基,也得爸妈咬咬牙。

乐器、绘画、舞蹈、主持、奥赛、计算机,全没学过。整天穿着校服,理个平头,坐在教室里学习。

唯一的快乐是周末去新华书店里看书,但是得站着或者蹲着看,因为没凳子。看不了几页,腿就麻了。

2012年进入衡中,三年拼搏。做的卷子,摞起来有两米多高;题,几十万道。每年回家两次,寒假一次暑假一次,寒假36套卷子,暑假144套卷子。

最后高考成绩673分,比同年同卷的其他三省第一名高了三四十分。清北港轮流抢,我选择了北大。

分数可以靠努力别的也行

现在距离高考,正好三年了。

三年时间里,我在全国各地高中做了400场公益讲座,没跟学校要过一分钱;

策划编写了两本教辅书,销量百万级;

写作了100多篇文章;收藏了1000多本书籍,读过的书都做了摘抄和笔记;

获得了北大中文系十佳歌手称号;从头锻炼自己的身体,引体向上能做40个,体育课没下过96分。

三年,可以让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高考战场坚强无畏的斗士;三年,也可以让一个只会做题的人变得有口才,会写作,身体健康,视野广阔。分数可以靠努力得到,素质也可以靠努力得到。

莫名其妙的自卑论

有人问我:“你进入北大的时候,你看到同学们会街舞芭蕾,会第二外语,会钢琴吉他,会做奥赛题,会编程,会演讲....你不会自卑么?”

问的有道理。

然而我进入衡中的时候,看到这个学霸比我高50分,那个大神比我高500名,还有某某在预习大学的课程.....我是不是也该自卑?

将来工作了,看到这个人年入50万,那个人年入100万,还有某某拿着家里给的启动资金,成功创业....我是不是也该自卑?

那岂不是在自卑里度过了一生!

我不会自卑,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相信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奋斗的价值。

天道酬勤依然是真理

我也鄙视那些用谬论摧毁别人梦想的人。

所以看到今年高考之后“阶层固化论”的老调重弹,我十分愤怒。好像高考大神们说一句“我兴趣广泛”,就可以掩去他们多年寒窗之苦,就可以说他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了。

很多时候记者的提问是引导性的。我接受过很多采访,对记者先生们的套路还蛮熟悉。面对镜头,在记者们殷切期望的眼神下说一句“我兴趣广泛”、“我会唱歌”、“我喜欢健身”等等的话,太简单了。

成绩背后的那种付出、那份苦楚,才是在镜头前说不出的。

有些文章还在征引去年熊轩昂的那句“富裕中产阶级家庭子女才能考第一”,然而不要忘记,熊轩昂是在北京读了十几年书,才说出的这句话。北京的情况,能代表全国吗?

我到过中国28个省份,上千个城市,从北上广深到乡镇中学,我都去过、讲过,我想说:当今中国,还是“努力型学霸”更多,天道酬勤依然是真理。

应试与素质从不对立

而且我还要说,我讨厌把应试与素质对立起来的做法。我正是在应试教育中锻炼出了专注力、执行力、逻辑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配规划能力,还有心理能力,这些难道不是素质?

如果只有能唱会跳才算素质,如果只有烫头、恋爱、健身才算素质,我们对素质的定义,就太狭隘了。

我们的国家需要可以负重的人才,我们这一代会亲自参与到祖国崛起为第一强国的进程,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几项才艺就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敢坐冷板凳的人,需要敢牺牲的人,需要真奋斗的人。

所以,对不起,也许我不“素质”,但我为自己而自豪。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