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干货 ▏遇到不懂的文言实词,怎样推断意思?

  • 日期:2017-10-03 09:45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一、语境定义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如:

  • 2016年山东高考中“下之疾其上甚矣”一句,“疾”有多个义项:“疾病”“生病”“毛病、缺点”“痛苦”“痛恨”“迅速”等。根据上下文晏子所述情况来看:景公“好治宫室”“好游玩”“好兴师”,已经让百姓疲困,财物用尽,身临死境(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了,这种情况下百姓对统治者会十分痛恨,由此可知此处的“疾”为“痛恨”的意思。

二、联想印证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

  • 2015年山东高考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如:

  • 2016年天津高考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

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如:

  • 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

三、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

  • 2015年湖北高考中“则千金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由意义相反的角度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

     

四、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 2015年重庆高考中“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纳”。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

五、通假推断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

  • 2016年山东高考中“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一句,“说”若按照“陈述、诉说”“说法、主张”“劝说”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众说”的搭配,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六、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例如: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等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总之,在实际做题时对这几种方法要注意综合运用,相互印证?切不可生搬硬套,须强调的是六种方法当中,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语境推断法”,将已有的词语解释代入原文进行整句翻译,翻译过来通顺?合理,就意味着可能正确;反之;则不正确?此法可用在字词题中,也可用在翻译题中?当用此法推不出时,再考虑运用其他办法?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