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日期:2017-09-23 09:53
  • 来源: 学习语文
  • 浏览:
  • 字体:[ ]

语文听黄保余说: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左拾遗,后来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乾元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结果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动,感慨万千而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乾元二年 (759) 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来又投奔好友严武(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他在严武府中任参谋,又被严武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精炼。


其诗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 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品


1.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作者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25岁。


思想内容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诗中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羌村三首(之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


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思想内容 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 :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诗中名句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3.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写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48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诗中名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思想内容 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诗中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

绝句·江碧鸟逾白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背景及主要内容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明媚,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似箭。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诗中名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6.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寓居于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诗中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一带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了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首诗选自《杜工部集》。


思想内容 诗人杜甫客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诗中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8.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作背景 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思想内容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移情于物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写出了杜甫对这种安定生活的喜爱。

 

诗中名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9.?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诗中名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0.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


思想内容 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抒发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中名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