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应试教育,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更优秀!

  • 日期:2017-09-17 09:31
  • 来源: 猿题库星球
  • 浏览:
  • 字体:[ ]

在本周一的「教育应该这个样」的征集中,猿宝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对教育的个人看法,有人对现在的应试教育持肯定态度,更多的同学表示现行教育体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很有想法的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冷月

我并不讨厌应试教育,太过放纵反而并不恰当,年少的我们三观尚不成熟,难以为以后做出一个完整的交代,当然,我们也不能按照别人即定的道路行走,所以,我所认为的教育,应该是在应试教育上有所改观。

在我看来,适当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才能很有效果。名师倾向于寓教于乐,那么,如果我们开始尝试关注学生本身,并且用喜欢的方式,主动的方式学习更好。

 

@臻

很欣赏孔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其弟子或品性优异,或耿直勇猛,或心怀天下,或渴求帮助君主治世平天下,或期盼「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而教育者帮助指导学生将其闪光点最大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

 

@一懒无娱

学校能够亲自教一些乐器,围棋,象棋,课之类的,我们现在的课程表,连音乐美术都没有了。

 

@莫七呦

其实啊,在看《窗边的小豆豆》的时候,真的对“巴学园”很是向往,那里几乎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小林校长真的是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知道其实有的超级中学在课余也会有像巴学园那样——学生会有各自的兴趣发展、会得到学校的支持。

很多很多的学校都会有各种的兴趣组织和特色班,可是在我们这些几十线的小城市,只有早出晚归、几乎不休的学习,就连音乐美术科技课都会以各种名义变成只是一个名头而已…… 

对了!还有心理课!听老师说我们学校几年前倒是有心理课也有心理老师,但是心理老师一共就只上过五节课,心理室永远在锁着门,后来心理老师辞职了,学校也就没了心理课。

中学阶段的孩子其实特别容易因为压力或者青春期、和父母老师的矛盾等等患心理疾病,调查显示自杀是15-29岁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也不知道其实心理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如果发现的及时的话,也许那些惨剧就不会发生……

我认为不光要给学生增添心理课,还要给家长、老师普及相关知识,最好可以在在学校开放心理咨询室,还可以设一个匿名“树洞”,可以把心中的纠结等都写出来装在信封里放进“树洞”。

我知道很多学校都会有心理老师,而且比我想的制度更加完善,方式更加好,我希望这些也能在小地方的学校里见到,能在每一个学校里都能见到,真的不愿再听到花季的孩子自杀身亡的消息,不愿听到任何人自杀身亡的消息。

 

@綠篱

作为一名高二党,已经上了11年学了。所以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我有一些小想法: 1.因材施教,(孔子他老人家传下来的)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文化课 2.注重品德的培养,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其他事 3.如果考试,应该出一些创新思维的题目,不要给考试固定范围,也不要有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4.要多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不要整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 5.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交能力。个人觉得第一点最重要。

 

@余周周

作为一名高三理科生,我觉得学数理化学的不是那些公式,那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做题,但我觉得我们从数理化中学到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等才是对我们终身受益的。

总之我觉得我们现在学的东西都是有用处的,但是我希望可以不要用以分数为准的方式来衡量学习的结果。我希望高中生能用更多时间了解与学科有关但是书本上又没有的知识。这样应该更能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长处。在高中时期能积累一定知识或者技能的话应该也不至于高考失利就难谋其他出路了吧。

 

@sweetie

教育其实很简单,让每一个人不论年龄,都可以一直拥有坚持做自己的信心就足够了,很简单也很复杂,一个极度艰难的任务。

 

@懂一点点的小透明。

古人云“成人先成才”,我所期待的未来教育,能让下一代从小就能够深度地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儒家精髓的克己复礼、领略琴棋书画的博大精深、博览四大名著的源远流长。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真觉得太可怕了”。我所期待的未来教育,能够让为人父为人母者,真正懂得与孩子相处,对生命负责;彭晓辉认为,“性是中性的”,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给我们传达了爱,却没有教给我们性,而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既懂得性,也能理解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所期待的未来教育,是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幸运地被教师发掘潜力,在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奋斗,而不会为了所谓分数线挣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我所期待的未来教育,人情的“关系”少一点,靠自己双手努力奋斗得来的成绩最值得骄傲,可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或许就是我所期待的未来教育,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努力,望共勉。

 

@屹盛屹世

我觉得教育应该增加消防安全基本常识,自我保护只是,基本急救知识,基本音乐美术等艺术常识。

 

@O

可以不要这么看重成绩,太过于用成绩去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全优的,就好像有一个人是语言天才,却因为数学成绩差就不被好大学录取而发掘出他的才能,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选他喜欢的,而不是为了应试去学习,我相信这样效率会更高,各类人才会更多。

 

 

@ECNU

我小时候就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迷茫,一遍遍机械化地重复着程序般的动作,某些问题在老师眼中变成了“无意义的”,有的有才华的同学被迫放弃施展自己的机会……诸如此类的事情特别多。 

一直到我初中毕业末了,我才意识到,现行的教育制度真的很缺乏“因材施教”。我们不否认有能力均衡型的人才,也不能否认在某个方面特别出彩的人才,更不能忽视非义务教育学习科目内的有才华的人。 

然而,现行的教育制度,以一把沉重的铁尺比量,要求把所有的孩子都打造成统一的“人才”,却孰不知这会扼杀很多有才能的人。 况且现行的教育制度确实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但我们却一直选择回避。 

我的心愿是希望未来的教育制度可以真正地考虑有针对性的挖掘人才,同时不能放松对能力均衡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国家的未来,需要的正是有力的综合人才和单领域卓有建树的人才,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我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为此正在努力中!不育己难育人。希望那时我未来的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真正地找到乐趣,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教育的一些看法,谢谢!

 

@落叶

我觉得不应该凭一次考试就否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秋梦

我已经学到了麻木,除了学习,我几乎对别的兴趣都不大。除了两三周玩两小时的单机电脑游戏,不过也无所谓,因为耽误学习的时间了。我热爱学习,可真的是热爱吗?我希望我们能够保持一份对于学习最原始的渴望,而不是像我一样渴望分数。除了做题,一无是处。

 

@游神

教育不应该是死板的模式,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也应该不同。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开始的,因为教育不应该只教知识,教的更是教养,教的是人生观,很多儿童时的事情、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更影响我们的三观;教育是应该能够给我们指引人生,教导我们人生的追求,现在太多的人迷茫着,挣钱,找个好工作成了大多数人所谓的“理想”,大多数人觉得人生无趣,做好的人生规划不过是为了挣钱而已,我不知道怀揣着理想的人还有多少。

 

@纸鸢

我认为就保持现状最好!很多人看不起应试教育,认为其不公,可恰恰是这样的教育,可以保证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未来发展的完整基础。

假使教育系统按照兴趣爱好来评定,敢问能有多少寒门子弟能够拼得过能有钱去学习更多兴趣爱好的富家子弟?

我认为,教育必然是苦的,快乐教育只会使我们的潜能永远埋没下去,只是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参加技校培训,想必是对社会资源更好地利用。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孩子分橘子,公平起见,从中间一分为二。一个孩子把橘子皮扔掉,把果肉吃了;另一个把橘子果肉扔了,把橘子皮切碎加入了正在烤制的橘子蛋糕里。

可见资源分配如果考虑情感、考虑公平,那么必然无法完全利用。我的一个老师这样说:如果不考虑大家自尊,应该从小就不同培养。我认为有一定道理。教育系统不应该总是追求素质教育。不要以为外国就是天堂,没有不学就能快乐成才的人,至少地球上没有。某些学生盲目相信外国月亮更圆,反而导致了厌学心理,这是可悲的。

目前教育系统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主要问题出在文科书籍。大量关于爱国的课文被删除,失去了对于某些珍贵精神的传承。

 

@小雨

真正的个性化教学,能够收放自如,不能压抑,也不过分放纵。培养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LAVENDER

我觉得中国目前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灌输式的课堂在国外早已经淘汰了,而在中国依然实行。例如,文科生没有机会阅读著作,理科生不能动手做实验等等,都是目前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受教育人口庞大的无奈。

 

@H文佳

个人觉得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不足,但它能有普遍性和强制性,这样中国青年的后代就有较高的水平素质。但是我觉得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读书,这里指的读书并不是阅读,而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教材,每个人都有别人所没有的本领,若都以读书强制,便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埋没。

若给我一次掌握教育的机会,我会拓展所要学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还有做人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在试卷上,而是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要杜绝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但它绝对不是松懈自由的,而依旧是师生关系所引导的,让每个人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麒麟

教育应该有教无类,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去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

 

@昵昵昵昵称没想好

关于教育形式这个问题我真的是有认真思考过,如果让我来选择教育方式的话我应该会再教育方面都增加一些社会实践哪怕是在高三这种重要关头,因为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它。结果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学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已,如果加入社会实践的话就能更好的吸收知识而不是在书本上干巴巴的一带而过!不过现在大城市的中小学都已经展开这一系列的活动了只是一些偏远的小县城什么的还有待发展。

 

 

@孙乖乖

1.首先我觉得应该学习一些可以与生活搭上边的,在生活中学习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用经验感悟来学习。比如物理知识便是与生活关系在学科中比较大的了,所以就是生活中多动手,多实践,也杜绝了死板。 2.教育模式的不足在于学校中分就是命根,考完就发分。还是希望教育模式乐观一些,但并不是温柔,也不是丢弃成绩,就是可以适当减轻压力,别占科任课! 3.希望以后的孩子能有个快乐的学习,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热爱生活。

 

@somebody

我认为当今教育应该多元化,多切合现实运用,知识并不是枯燥的,只有那些根本不想学习和那些"死读书"的人才会说书本无用,教育不行。再提一点,要注意学生的实践性。

 

@曦和

有人说学数学没什么用,将来买菜还需要函数微积分吗,其实不然,学数学不能决定你买菜的方式,但能决定你在哪买菜。对于中国的教育,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已经尽力去完善了,因为教育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好改变,不能否认高考有缺点,但是它利是远大于蔽的。

 

@晨曦

亲爱的小猿,我是一枚高二的学生,在接受了已有整整十年的义务教育后,我虽然觉得我们这一代00后压力虽然是大的,但毕竟是社会因素造成,而我们的课业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加大的,小的时候我们也是边玩边学中慢慢成长。可我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却相较于我承受着同样大的压力,这也与父母家长有关,每一个家长都跟风似的一味的追求成绩。所以我觉得家长教育也是义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潘睿

教育就是想学什么教什么(当然要合法),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Ashe

中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的多,知识覆盖面广,但学生们仍然不能学以致用。同时中国没有太突出的人才,确实垂直深入的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大部分都是松懈的状态。

在高中时选择在某科有突出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专注于这一科 其它科合格即可)在进入大学后每个专业设置一个专业突出班,学最高级的技术,如果有松懈,安图享乐的,该劝就劝,不行就淘汰,到最后出来的都是一个专业上的人才。

 

 

@笙笙浅枳

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和学校一样,只不过语文侧重写作还有古诗词背诵,数学侧重实际应用类的计算,英语的能力加强不只是做题,更注重听说读写,学校可以多请一些外教来与学生对话。物理侧重实验动手操作,化学侧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物侧重常识或者是实际应用,政治侧重理论知识学扎实,然后能听懂国家大事就可以,历史要记住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就可以,地理侧重生活常识。再加上计算机,至少工作以后PPT会做,我还希望学校可以加一节社会调查课,这一节课可以用来到城市中的某个地方做一些有益的调查,既增长知识又可以学习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考试中一半是文化课成绩,四分之一是体育成绩,还有四分之一是社会调查成绩。

 

@never ever

1.适当减少学习任务,或是减轻它的难度 2.尽量减少分数对学习的控制 3.重视兴趣培养,争取让学生全面发展 4.减轻作业带来的负担5.尽量让全中国的师资分配均匀 6.减少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 7.希望这个世界给学渣一点点关爱,他们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他们每走的一步都很辛苦。

 

@疯兔子

我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审美真的太重要啦。语文应不是干瘪瘪的学习古文,一股脑儿地背诵古诗词,要近身大自然,将文章带入自然中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美,拉近学生与语言的距离,增加学生的语言审美,心灵审美。我认为,教育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与玩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应试。

 

@亮哥带你飞

我感觉应试教育隐藏着一种智慧,它促使你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它所指定的知识,在有些观点看来他们只是所谓“死读书”,在我看来虽然学的是一些固定的被指定的知识,但是他们通过运用智慧对有限知识的运用,与命题者博弈,这涉及到考场上的心理是否足够强大以及判断力,如何权衡,如何利用时间等等, 也许应试教育并不是那么简单。

 

@佚名

中国很多大专中专基本上什么有用的都教不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专科类院校的建设,加强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去死抓那些没有学习天赋的人上高中考大学。像瑞典就是这样,很多专科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技术过硬,挣钱一点不少,也不会受社会的歧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会打游戏的打游戏,会做手工的做手工,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愛好而活着,这样不是很好吗?!全面平庸难道好过专一领域翘楚?

 

@Spirit.

我希望教育能有阶段性,更加个性化。比如当我们小的时候,能看很多不同的漫画或是童书,在多样文化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逐渐养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 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像现在学校是全封闭的, 有很多这个年纪可以去接触感知的事物,也无法涉及了解。

 

 

@无垢

现代中国的教育多为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虽说中国地广人多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但这样也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数学仅仅考了20分的男孩会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注重全面发展,而国外的教育注重培优,学精,他们会偏科,会多花时间培养自己擅长的科目,中国全面发展,学生有可能全部学不精;而且国外教育注重实践,中国很少,同一件事用纸张表达与亲身体验总是不同的,我眼中的教育,不需全部学好,只许专攻特长科,这样学生可以少点压力,也可以多花时间在自己喜欢而且学的好的科目;还要注重实践,实践总能让学生有更多学习的兴趣。

 

@严

在我看来,首先是基础学科一定得学好,数学一定不能落下,在我看来是逻辑之本的学科,数学确实是难,但可以发现一种,严谨之美,那种一下子的推导过程其实很让人愉悦。语文也是必须的,着重点是语基(还要重点),还有思想。哲学,我一直很向往古代百家争鸣的情况,虽然百家争鸣反而是乱世的象征。哲学我们不一定得主学马哲,都有所涉猎为好,然后挑自己所感兴趣的。英语我也觉得是得学习的,但并非必须的(来自被英语毒害的学生深深的呐喊)。然后其他的副科,那自然就是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擅长的,或者说可以将大学的学习模式向前推移,只不过在高中学的是基础知识,然后在大学深造。

 

@舟舟

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为真人?这其实是最简单的,培养一些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人。目前而言,高考压力大,形势紧张,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分数高的惊人。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他的思想不正常,不能说是不正常,而是思想过于偏激或者是消极。这种形势下的教育真真是不利的。教育不仅仅是学问方面,更多的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得很好,高分低能的案例数不胜数。整日的坐在书桌前没日没夜的背书,公式定理烂熟于心,一旦出了学校,步入社会,将会觉得无所适从。 现在我觉得目前不应该过分的重视学科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更好的活着,以一种更好的姿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