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一种有魅力、有情趣的修辞

  • 日期:2017-09-07 09:55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浅谈双关

青岛崂山  一苇

 

01

 

前几天“中学生读写”推送的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游子当归》(点击链接查看),让我很是叹服。小作者的慧心妙悟,集中体现在“当归”一词。

 

这个词一语双关。从字面看,是游子应该回归,传承祖业;

从词义看,当归是一味中药,切合人物中医世家的出身;

更深一层,暗指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传承”的源远流长。

真是意象具体,意旨深远。

 

这种一石三鸟的巧妙手法,就是修辞中的双关。

 

02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用法通常有两种: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举几个例子:

 

谐音双关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音“”)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

 

语义双关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字面指石灰是白色的,实指清白的德行)

2.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明写竹子的形态,实指人的品格)

 

至此,对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的特点,想必您已了然于心,无需赘述。

 

03

 

在汉语文化中,双关手法的使用可谓历史悠久,范围广阔。

从古到今,从庙堂到乡野,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从语言文字到生活习俗,双关手法的使用随处可寻。

双关除了突出语言的表达效果外,还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这是其它一些修辞手法不具备的。

 

《诗经》中的《召南?摽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中的“梅”谐音“媒”,写出女子感慨韶光易逝,希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委婉含蓄。

 

三国时曹植的《七步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语义双关,悲愤犀利,催人泪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文体相继出现,双关手法不仅在诗词里显现光彩,更在对联、谜语、歇后语、酒令、民歌民谣中大显身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的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以及广告和各类短信中,双关修辞同样举足轻重——“美的空调,美的享受”就是其优秀代表作之一。

 

04


双关能上得庙堂,也能下到乡野。看看北京周围的地名,就知道朝廷多么重视双关用语了——遵化、顺义、密云、昌平、怀柔,哪个不是用心良苦?在民间,连年有余(鱼)、岁岁(碎)平安更是妇孺皆知。

 

双关是文人的朋友,也是农人的嘉宾。说两个小段子。

 

一个是苏东坡和好朋友佛印泛舟于长江,忽然东坡往岸上一指——有条狗正在啃骨头;佛印看罢一笑,把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往水里一扔,然后两人相视大笑。他俩打的什么哑谜?

友情提示,这是采用双关手法的一副对联。

 

再看这个,有次孔子和弟子到乡间出游,适逢农夫在路上放了一担泥巴,农夫认出是孔老先生,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既是指“您的路”,也指孔子的学生子路),对不上就只能从田地上走了;颜回看到老师为难,就走过去挑担,可怎么也挑不动,道路两边干活的农夫一看都笑了,此情此景,让孔子茅塞顿开,对出下联,引来一片喝彩。

这里也是用了双关哦,您想想看,答案一会儿揭晓。

 

05

 

双关不仅出现在语言文字中,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春节到了,大家磨豆腐买豆腐,很多不养鱼的人也会到集市买几条金鱼回来,取“都福”、“金玉满堂”之意;

其它诸如吃年糕,传统婚礼中的枣、花生、栗子,都属于此种情况。

您看什么“1314”“521”,不都是因为双关手法才让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多热热闹闹的日子吗?

 

不过您要是对这些感到烦,看看能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双关手法给破解了,只留个“518”,肥水不流外人田。

 

06

 

不啰嗦了,奉上两个段子的答案:

 

1.狗咬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诗) 

2.两行夫子(既指农夫,也指孔子)笑颜回(既指出现了笑容,也指大家因为颜回而发笑)

不知您看过答案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双关用语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提升突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从歇后语、谜语、对联、广告中找到很多优秀的例句。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