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读清单 ▏部编本初中新教材七上《春》

  • 日期:2017-08-22 10:18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1.写作背景

 

老版本中,《春》的写作背景可以忽略不计,但新版本中需要略微提及。《春》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时期主张“打倒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在这种背景下,朱自清追求“用笔如舌”,希望作品能“寻常说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自清《内地描写》),力争使语言“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

因此,这篇《春》可以看作是朱自清先生进行的一次“写作试验”,新教材中,将学习方式定为“朗读”,定位十分准确。

 

2.主题情感

 

这篇文章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童心、童真、童趣的怀念和想象”(孙绍振语)

我们要在学习中,体会并用声音表达出作者藏在文字中的童心童趣。

 

3.结构思路

 

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也就是“盼春(1)-绘春(2-7)-颂春(8-10)”三部分。其中绘春在总写春天之后,分别描绘了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各幅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前四幅画面从不同角度(视觉、触觉、味觉等)描绘景物,写得动感十足;第五幅画面转写静谧安宁,避免了平铺直叙,在简单中又富有变化。

 

4.语言特点

 

(1)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平易好懂而又节奏明快。

 

 (2)善用修辞。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景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如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写春风拂面,则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南方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3)句式多变。如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照常规的句式应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将修饰语后置,既起到强调作用,又改变了观察的视角,呈现了一个主观观察的动态过程。再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重复的句式,显示出一种明朗的基调和壮阔的气势。

 

(4)多用叠字。使用叠字,可以放慢句子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还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再如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接下去是两个散句,略作变化,然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以上特点,既要赏析出来,又要在朗诵中仔细感受。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