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不同阶段构造运动

  • 日期:2009-07-20 08:2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亚洲的构造地形受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很大,尤其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今日亚洲构造地形的格局有决定性意义(图4-3)。前寒武纪,在亚洲首先出现了最初的古老地块——西伯利亚地块、中轴古陆、印度地块和阿拉伯地块。太古界的广泛发育是这些大陆区的共同特征。从整体轮廓看,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地块分别构成北亚大陆和南亚大陆的主体;亚洲中部的、东西向延伸的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则形成巨大的纬向构造。贝加尔运动,发生于8—9亿年前,在中国叫晋宁运动,它导致中国扬子地块基底的形成,并在西伯利亚南缘形成贝加尔褶皱带,它可能延及叶尼塞河以西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在陆间区和环太平洋区,主要构造轮廓是相对稳定的中间地块(如柴达木地块、印支地块)与地块之间的深降海槽带的并存。海槽带方向,乌拉尔为南北向,而天山为东西向,它们都从晚元古代开始,有的一直延至古生代。
     日本古生界砾岩中发现17亿年前的砾石,可能说明环太平洋区中段具有晚元古代变质基底。中国浙闽一带古地块可能与扬子地块相似。弧形构造最突出的是西伯利亚地块南部的伊尔库次克弧和蒙古弧。加里东运动,发生在早古生代。北亚陆间区有些活动海槽,如萨彦岭和北蒙古等海槽,大部在奥陶纪末由于填充、褶皱而达到相对固结,构成早加里东褶皱。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很多地区发生褶皱运动,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库兹涅次阿拉套山(КузнецкийAлaray)、阿尔泰高山区、唐努山(TaHy-Oлa)、杭爱山等褶皱带,都在这一阶段形成。海西运动,发生在早、中石炭世到二叠纪,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
     乌拉尔山脉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它将俄罗斯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形成亚欧大陆的整体。太平洋运动,开始于中晚三叠世,褶皱变动和岩浆侵入活动在南亚陆间区东部和北亚陆间区的蒙古、鄂霍次克一带最明显,中国的川西、滇北也出现褶皱。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末运动达到高潮,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受到褶皱。经过印支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从那时起,山地地形占了优势,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贝加尔东部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的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等,都是这次活动形成的。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喜马拉雅运动主要为第三纪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它分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在亚洲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爪哇等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褶皱带相接。按板块构造说,喜马拉雅山带的形成,系由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南缘俯冲的结果。在此缝合线上既有频繁的地震,又有继续上升。第三纪造山运动使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由于第三纪褶皱带年轻不稳定,所以有火山地震伴生,形成主要火山地震带。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分布在亚洲境内。太平洋沿岸以及东亚岛弧带上火山地震最多。东亚岛弧带的强烈地震能够深入地壳250—700 km。
     另一条火山地震带由西到东沿新褶皱带和高原分布。第三纪造山运动,以强烈褶皱和线状隆起为特点,在其他地区,主要表现为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即断块运动,如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高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木断裂下陷,成为大型山间盆地,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使古老山地重新回春。第四纪初期以来,亚洲各地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这就是新构造运动。隆起和沉降对巨地形形成有重要意义。隆起区相当于山地或高原,沉降区相当于平原或洼地,例如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还在继续隆起,而白令海、日本海等,则都由沉陷而成。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