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高一地理方法与资料

  • 日期:2019-10-02 12:0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一、定义
城市的发展是由同心力和离心力共同推动的,这两种力量是相互作用的,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郊区化是中心区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之后的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化:郊区向城市(土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市扩张和农村非农活动的结果。
 
郊区的城市化,即郊区向城市的转变,包括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变,纯农民向兼营农民或非农民的转变,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显然,这是城市向心生长的结果,也是城市化的表现。城市的扩张必然导致郊区向城市的转变,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化不是中央经济活动和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张和农村非农活动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即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同样: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其贫瘠,地租提高。
       不同:西方—始于1920年,兴于1950—1960年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60年,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越来越多的城市郊区副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4)城市中心区更加繁荣
      (5)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四、睿智增长
西方采取的解决郊区化问题的措施(环境退化、空洞化、公共投资成本上升、分层)。。
1.强调城市周边发展的局限性,注重现有城市地区的发展,紧凑型土地利用模式,混合模式土地利用模式。
2,良好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汲取了新城市主义的一些基本理性追求。
3.保护绿地,解决交通拥堵,公众参与,社区合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混合使用土地..
        五、中国郊区化利弊
        利:
      (1)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2)分解不合适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
(3)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实现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的城市中心功能。
      (4)带动郊区乡村发展
        弊:
(1)郊区化导致规划郊区的分离和绿化带的侵占。
(二)工人阶级迁出,无私家车,车辆高收入阶层不迁出,造成交通流量不合理,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
      (3)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
      (4)花园别墅泛滥
      (5)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
        六、措施(仅个人看法)
         1、公共交通系统
2.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市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城市中心空转。
         3、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
4。城郊非建设用地保留(如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
         5、政府在旧城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
         6、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
         7、合理布局外迁企业。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