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学生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 日期:2012-04-23 10:42
  • 来源: 网络转载
  • 浏览:
  • 字体:[ ]
昨天的作文课比较顺利,两节连上,完成了导、写、改、评四步,且质量较高。

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把寒假里布置的作业批改了一大部分。作业是放假前由语文组精心设计的,取名为《寒假语文作业系列套餐》。内容很丰富,有书法练笔、名著阅读摘录、第一次做菜、春联集锦、灯谜、元宵节的晚上、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等等。虽然印刷的纸张不是很好,但估计学生在长达四周的假期里完成这些东西是不成问题的。

有些学生做得确实不错,不但书写认真,而且很有创意,把套餐烹调得色、香、味俱佳,令人赏心悦目。

但看到后来,却不由得火起:有6个学生后边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空白,总共才12页的作业,竟然有8页左右一动未动。

强忍着火气,在完成了优秀作文的点评后,下课铃响了,我喊了这6名学生的名字,将其带到了办公室。

先分析了假期的长度,作业的数量,然后着重强调了他们之所以完不成,主要是主观的态度问题,把优秀的作业一一展示给他们看,最后是一通极其严厉的批评……

几个学生低着头,战战兢兢的样子。在询问他们怎么“处理”的时候,都表示回去后利用周末时间把作业补上。

学生走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其实,一学期以来,这些学生不完成作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恐怕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我想,刚开始的时候,上溯到初一或者小学,他们或许都曾经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并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的学习落后了,最早或许是一门功课,往后可能是两门、三门,上课听不太懂,又没有在课余时间迎头赶上,以至于学习越来越吃力。这样,老师布置的作业便不能独立完成。最初,也可能是在请教同学后自己做的,后来便懒了,变成了抄袭,再后来便厌倦了,只要是老师追得不紧,能应付就应付,能逃避就逃避,最后干脆连做也不做了。

另外的原因出在老师身上。有的老师不注重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而是热衷于通过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课内不足课外补,布置大量的作业,而且多是机械重复、没有什么新意的。这些作业整齐划一,要求也一样,没有掌握的当然要做,已经掌握了的也要做,且美其名曰“巩固”。由于分不开层次,每个人的都一样,就为抄袭提供了土壤。往往只要是一个完成了,其余的便如法炮制,复印一份儿。完成这样的作业,既没有新鲜感,又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老师就成了包工头,学生就成了打工仔,作业就成了包工头分配给打工仔的活儿……

如果老师再不批改或者只是简单地看一遍,随便打上个“√”,写上个日期了事,就为学生应付作业、拖延上交作业、不交作业提供了可乘之机,时间长了,在老师看来 “相当重要”的作业,却成了学生眼中“无所谓”的“鸡肋”或者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垃圾”。

也不知道多少年了,课外作业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所谓的学习,也就是“完成作业”。即使在农村一些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在看管孩子时的口头禅往往是“作业完成了没有”。

其实,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效果与在课堂上完成是天壤之别。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时间再紧,也要尽量当堂完成作业,因为“当堂”能保证“独立”,而放到课外,就很难避免抄袭、应付了。

在课外作业还是“必须的”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尽量认真地去完成,发挥他的应有的作用呢?我觉得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有“设计”意识。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作业,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作业。要把提高作业的新意当作一个重要目标去追求,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有一种兴奋感,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话,要让学生喜欢作业,而不是厌恶。

第二,作业的量一定不要太多,过犹不及。一旦突破了一个度,那效果便大打了折扣。所以,在布置之前,老师要先做一做,看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再以此为基准适当增减。一句话,就是要“适度”。

第三,有布置必须有检查。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劳动有一个评价,认真的得到鼓励,马虎的得到批评,有创意的得到奖赏。这个反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没有人希望别人忽略自己的辛勤付出,也没有比让那些投机取巧者侥幸逃脱更让人扫兴、更助长他们坏习惯的事情了。一句话,一次次准确及时的反馈是保证学生作业认真的重要条件。

既然作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就要研究它,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