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小学一年级新生最缺好习惯 提早培养是关键

  • 日期:2013-05-10 14:59
  • 来源: 学习乐园
  • 浏览:
  • 字体:[ ]

  新学期,已有13年教龄的蔡莉莉老师当上了一年级班主任,可她前几天在小结新学期开学后班上的情况时,用了“厉害”和“吃力”两个词:一个识字已过1000的男孩,能看着老师给的儿歌倒念,而另外4个学生几乎“一字不识”;上课时,一些学生自说自话,做小动作、玩文具,任凭老师喊了数次,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蔡老师喉咙有些嘶哑:“没想到新生班级比毕业班还难带。”

  新生“文化程度”差异日趋扩大,这书还怎么教?小学一年级新生识字“过量”,这是学前教育的成果吗?已明显超过二年级识字量的学生是否该选择“跳级”?小学低年级教育正遭遇新的挑战。

  新生“文化程度”差异大

  “近年来,新生入校时在识字、算术等方面的差距扩大,呈现两头更尖的现象”,开元小学校长蔡俐说。据该校对一个班27人摸底调查,发现识字在1000以上的有3人,一字不识的有4人,大多数识200至300字。教数学的秦老师开学第3天在课上口述了30道10以内的算术题,结果全做对的有8人,做对一半的有12人,一道都做不出的有10人。

  这样的差距,在市中心区域的一些小学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师附小一年级有一名男生,识字、做算术经检测已达小学三年级水平。其实小学对新生没有识字要求,以往孩子们在识字数量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最多不过百位数,可近年来,这种情况由于“人为”原因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入校前的“识字纪录”被不断刷新。

  老师“左右为难”想对策

  “新生识字多是好事还是坏事?”面对这样的问题,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校长方颖表示很难几句话说清楚:“就一般情况而言,新生识字多、会算术,老师在教时可能轻松些,但新生情况参差不齐,又给上课增添了难度,一些孩子吃不饱,一些孩子吃不了。这需要老师因势利导,临场应变。”

  老师们对此也看法不一。一位姓季的年轻女教师说,学生认一点字,至少在我讲课时,他们会“响应”,相比不识字的学生有“对话”的便利。但也有老师反映,学生认字多,很容易上课不注意听讲,这对他们的正规学习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识字王”,不少学校推出了各自的办法:一师附小在教室里摆上一些书,已经识字的学生可取来自己阅读。有的老师还当场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开元小学就一年级教学作了专门研讨,试图找到因材施教的良方。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提议,采取“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策略,对认字多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提一把”,让他们在学有余力中继续进取;对认字数量一般的学生,坚持标准和规格“拎一把”;而对一些暂时“弱势”的学生,则加大有效的教学投入“扶一把”。总之,要通过“分步走”达到共同进步的“齐步走”。

  “高水平”孩子要不要跳级

  “孩子识字量已明显超过就读的年级,算术也达到了上两个年级的水准,再读一年级是否有些浪费?”一位姓魏的家长颇费心思。

  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指出,识字和算术是衡量孩子“文化程度”的一种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孩子要不要跳级,应当综合考虑。据她观察,一些新生识字虽多,但多是单纯识字,对词、字的理解和词组的扩展、运用还很欠缺,况且学校教育有规律性和科学性,新生循年级学习更有利成长。

  上外双语学校副校长龚鸣也说,孩子认了些字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学习的全部,更谈不上“到位”。她举例说,有一个孩子认字不少,但朗读起来就显露了问题,读音不标准,读句子有生硬感,缺少正规训练后才有的“质感”。还有不少孩子认字是死记的,把两个字对换一下位置就念不上来了。看来,凭识字量让孩子跳级,操之过急。

  一年级最需培养好习惯

  不少校长和教师反映,一年级新生最缺的其实是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新生字认得不少,数数也行,但习惯不太好,写字的手势笔势都有问题;一些孩子在课堂里静不下来。他们的家长拼命教识字,但对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一边喂孩子吃饭,一边教识字,这种做法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这些都反映了学前教育的偏差。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