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学生厌学是有原因的

  • 日期:2012-04-30 11:10
  • 来源: 网友上传
  • 浏览:
  • 字体:[ ]
对知识的渴求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缠着你问“为什么”的情景相信所有的父母、老师都经历过。可随着年级的增加,许多孩子对学习却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是什么使原本乐学好问的孩子一步步走向厌学?本文仅从学校教育不当方面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教学进度人为加快,教学进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和质量,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达到最优化。教学进度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知识难易程度决定的,加快教学进度对于知识基础扎实、认知能力强的部分优秀生来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教学进度过快不利于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导致多数学生吃“夹生饭”,降低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为了提高升学率,人为加快教学进度。最明显的表现是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初高中各学段的最后一年用来复习,冲刺中考和高考。初中和高中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在整个初中和高中学段本身就是相对较重的,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在这个时候如果不遵循认知规律,不顾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快教学进度盲目赶课,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这些学生如果通过几次努力之后仍跟不上,必将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倾向。

  教学要求人为拔高,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所教知识做到“提难度、扩广度、加深度,向中考和高考看齐”,“提难度、扩广度、加深度,向中考和高考看齐”是综合复习阶段应采用的有效策略,如果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新授阶段就采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带来的将是苦恼和失败。“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使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再努力也白搭”,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教学改革实施不当,教改的根本在于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却出现了两种错误做法:一是为使学校或自己能站在教改的前沿,盲目跟风,照搬流行的模式和方法,今天这样教,明天又那样改,使教改失去了持续性和连贯性。教学模式经常变,既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更严重的是,学生刚刚适应了教师的某种教学模式,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又变了,人为造成学习障碍,使学生难以适从,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成为必然。二是实施教改试验时考虑不周造成失误,导致厌学。某市一所重点初中,在初三毕业班进行分层教学试验,全年级500多名学生按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重新组班,实施分层教学。不到一个学期负面效果开始显现,A类班少数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担心他人超过自己,产生学习焦虑,一上课就紧张,一考试就头痛,学习成绩大幅下降;B类班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下降,出现厌学倾向;C类班多数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厌学成为普遍现象,辍学情况时有发生。

  以上两种情况的产生,在于教改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片面地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视了教改的实质。类似的只图一时热闹的形式主义的所谓教改,即使取得一点成效,也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是不值得的。在此笔者希望教研教改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进行教改试验前,要科学论证充分准备,使教学改革真正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课程设置人为变更,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科学合理的课程设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探求知识的同时,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培养特长,提高素质,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还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主管部门都有指导性文件,要求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然而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仍以“应试”为主,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对于中、高考不考的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劳动技术课、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国防教育课从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消失,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课时也大为缩水。学生来到学校面对的不是语数英就是理化生政史地,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学生的大脑得不到调解,兴趣得不到培养,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怎能不厌学?

  课业负担无限加重,适量的作业,对于掌握知识是必须的。然而据笔者调查,超量布置作业、布置重复性作业甚至是惩罚性作业已成为某些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科成绩、追求升学率的常规手段。从学校方面看,布置作业的要求已从要求各科老师布置适量作业转变为要求老师必须布置足量作业,意图明显是怕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全用在学习上。这种情况在各种假期尤为严重,难怪有些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业这么多,还不如不放假。”从教师方面看,少数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便采用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办法,通过多布置作业,布置重复性作业来大量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的作业学生做得不好,就进行惩罚,罚写十遍、甚至几十遍的现象在部分中小学依然存在。在学生的头脑里,学习成了一件非常恐惧和痛苦的事,长此以往,学生怎会不厌学?

  教育态度因人而异,在学校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大多能耐心教育,而学习差的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屡次犯错之后,老师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简单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也时有发生。教育态度上的因人而异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速了学生的厌学倾向。一位厌学的男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时常犯些小错误,老师不太喜欢我,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就必须“亲其生”,要摘掉有色眼镜,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后进生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决不能冷眼相待或弃之不管,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所教内容本身,二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三是教学设施。我国的课程教材改革虽已进行多年,但仍有很多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有的抽象深奥,有的空洞无物,远离生活的状况依然存在;从教师教学水平看,少数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从教学设施方面看,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所有这些都极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课堂教学活力的丧失使厌学成为必然。

  子曰:“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厌学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能从对教育事业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让学习成为一次快乐的旅行,必将大大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