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关注同龄人团体,做学生倾诉的对象

  • 日期:2012-09-16 08:07
  • 来源: 爱上学习
  • 浏览:
  • 字体:[ ]
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偶然结识了一个外表很“酷”的男生,竟被他的翩翩风度所迷惑,而不去理会他成天打架斗殴,甚至于把这个男生的打架抽烟说脏话也当作是一种“酷”——“古惑仔”一般的“酷”。任凭老师怎么劝说,家长怎么责骂,她我行我素。终于她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成一个脏话连篇打架斗殴的女魔头,竟然还自称:“新新人类”。是这个女生的品行坏吗?是她道德有问题自甘堕落吗?许多人会引用一句俗话“跟好人仿好人,跟着贼人会偷人”,把她的变化归结为缺乏自制,结识了不该结识的人。的确,古者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只为选择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今人不可能像孟母一样为了孩子不断搬家,生活在鸽子笼一般住宅里的人们便想出新的办法: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出去玩耍,不让他们和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接触。
然而这只是成人的一相情愿。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既有生存、安全的要求,也有交往、爱和尊重(被认可)的要求。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同龄人团体之间的认可,因为同龄人团体是人进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因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接受人们所遵从的价值判断。但教师和家长的泛道德化判断常常会挫伤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拓精神,阻碍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学生常被教师和家长牵着走,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不知方向的恐惧感,对自己不负责任。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和家长与学生存在着关系上的不对等,它既有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又有知识、地位的不平等,而追求升学率的实用主义更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认识学生时的晕轮效应(知觉定势、先入为主),交往中的刻板效应(以固定的概念去交往)和情绪效应(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好的心理状态带到交往中),评价时的人际知觉(用他人对学生的观念影响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心理投射(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却不能客观评价学生)。使得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发生错位。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尽管我们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追求,但师生关系天然的不对等依然会发生错位。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1、知识至上是学校、老师的目标。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统一,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常常会用一些方法惩罚那些知识程度较低的学生。学习好守纪律的学生才是好学生。2、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教师常常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训斥甚至侮辱学生,把学生当作试验用的小白兔小白鼠,看重自己的观察认识,不理会学生的生命体验。3、注重发展学生干部,以学生干部控制学生,伤害其他学生,使其感到不安全,偏爱好学生。有的学生便利用同龄人团体抵抗教师。这时,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发生了困难。
我们知道,人是在交往中得到发展。前苏联学者格罗斯曼在《生存与命运》一书中说:“对友谊的渴望为人的本性所固有……绝对强有力的人不需要友谊,这样的人只能是神。”教师对学生的交而不往,视而不见,以及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就会把学生所有的交往欲望都寄托在同龄人团体上。每个人都有依赖感。安全感的缺失和情感交流的无着,儿童心理断乳所造成的孤独,学生交往时对形成的同龄人团体的依赖自然代替了对父母的依赖,甚至父母的偶像地位也受到威胁。习惯于仰仗权威的人们通常总是放弃自我,一旦权威消失了,面对价值的“真空”人们又不免茫然惆怅、困惑和焦虑。这时,那种世纪末的“精力充沛但又充满厌倦,年纪轻轻但又老气横秋,前途无量但又那儿也不想去”(雷铎《战争三章》)的慵懒和疲惫,无聊和恶作剧,放纵和任性,叛逆和不合作,享乐主义和玩世不恭,代替了学校和老师给予学生的价值取向。代沟和反社会化由此产生,同龄人团体的影响便取代了学校老师家长的影响。因为:
1、同龄人团体形成的无意性和影响的无意性。共同的感情经历的人碰到一起,组合是无意的,组合起来的活动也带有无意性和随意性。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他们不需要向团体中的其他人承诺什么,也不用可以去学习什么。
2、兴趣性原则。他们由相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共同的兴趣爱好又使他们的交往如鱼得水。同龄人团体通过群体的活动补偿社会在活动中的不满足,使人充实而满足。
3、自由选择,平等相处。团体对个人的接纳是自由选择的。群体的活动大多是无意识的、突发的。尽管有一个非正式的领袖,但人与人是平等的。人感到愉悦和安全。这种团体不同于家庭社会团体,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
4、打破禁忌。他们无所顾忌的根据兴趣谈论自己喜欢的事或社会上、学校不许谈的事,如生死、恋爱、性、政治等等。
这种团体,满足了人的社会需要。个人可以确切的知道自己在同伴中有几个知己,并从“社交”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得到安全,交流情感。既然父母和老师不能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不能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同龄人团体只能是他们的首选。何况不乏积极向上的个人和积极向上的团体,他们可以从团体中学会许多诸如合作、理解、同情、自主、服从、个性化的品质。但是“全球的精神没落是如此地迅速发展,以致于所有民族都正处于灭亡的危机之中。” (何新《“先锋”艺术与近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转移》)各种媒体上充斥的是纸醉金迷及时行乐,“在上个世纪末所形成的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依然笼罩着世界。‘古典’的理性精神彻底地衰落了,随之而起的是在这种精神中所蕴含的理想和价值的式微。经过几度挫折、困顿和毁灭性打击之后,……中国当代学生中虽然不乏反传统、反理性、反规范的斗士,但在探求和呐喊声中却减少一种雄强、高亢、激昂的主旋律……”(王斌、赵小鹏《当代神话永恒的转圣者》)学生同龄人不可避免的存在者幼稚、消极、无知和破坏。这就要求:
1、教师能够团结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仅仅是班干部。教师应了解自己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他不仅发动指导评价学习,起监督、辅导、决策作用;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不仅是课堂的管理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是人际关系的调解员,能够公平及时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
2、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关心学生的恐惧心理、腼腆心理、孤独情绪。他要能够解除学生的社交恐惧、学习恐惧和考试恐惧,促使学生善于与人交往,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比较可靠的宣泄口或者成为学生的宣泄口,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安全。
3、教师能够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不因外界干扰而迷失自我。教师应该是助人为乐的榜样,善于指导学生,发现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应该是学者,用自己对某一专业的兴趣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如学生的父母一样真心关爱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热情,但不必如父母般溺爱学生以致限制学生的发展;应该有勇于改错的勇气,能够理直气壮地给学生讲解,不带着疑惑去课堂;应该敢于行使制度赋予的权力,进行组织、宣传和鼓动。
这时我们回头看前边提到那个似乎是品行不好道德不高的女生,她并不是真的品行不好,而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可靠的宣泄口。在学习的重压下,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寻找一个轻松愉快的交往场所,这个处于追求新奇的年龄的女生,在大众传媒和世俗的影响下,进入一个消极的同龄人团体,走向了学校教育的反面,走想了反社会的一边。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不是一味枯燥的说教和严厉的指责,而是耐心倾听她心中的压抑、苦闷、烦恼和焦虑,引导她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加入积极向上的同龄人团体,帮助她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她一定还是曾经的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