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理 > 物理实验 > 正文

物理实验与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 日期:2009-06-13 11:2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到经典物理学时期再到现代物理学时期的发展阶段。在古代,亦即大约公元前七八世纪后,中国和希腊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科技发展中心,科学已经以经验科学的形态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但物理学还只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主要是靠对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很不充分的观察,以及简单粗糙的实验,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物理学基本上还处在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简单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阶段,实验的巨大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尽管如此,在古代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有许多人曾做过许多实验或进行观测,对实验现象作过各种解释或总结,也提出过种种理论,还制造出了不少仪器,他们对古代物理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西方,古巴比伦人曾用“日晷”和水钟计时,还发明了梁式天平;古希腊人泰勒斯最早记录了摩擦过的琥珀会吸引轻小物体,天然的磁石具有吸铁的性质;阿里斯托芬曾有过用玻璃点火熔化石蜡的记录;欧几里德曾有过用凹面镜聚集太阳光试验的记述。阿拉伯人阿勒·哈增曾做过圆柱面镜、球面镜、锥面镜的反射和折射实验,他还用一根带有五个秤盘的奇妙杠杆,测定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物体的重量,发现空气也有重量和阿基米德定律在空气中同样适用,等等。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古希腊阿基米德(公元前约287—前212)和托勒密(约90—168)的实验。
     阿基米德对杠杆进行了实验和研究,总结出杠杆定律,即二重物平衡时所处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他还发明了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并用滑轮做了许多实验。杠杆定律的发现和应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阿基米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做了浮力实验,建立了浮力定律。他在《论浮体》一书中指出:“浸入液体的物体所失去的重量,就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也是一个从实验总结为理论的定量实验。托勒密曾用如图1-1所示的装置对光的折射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一个圆盘的中心S处装了两把可以旋转的尺子,将圆盘的一半竖直插入水中,转动两把尺子以便确定入射线和折射线的位置,从而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用这样的方法托勒密测得了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线的一系列对应值。如:
     这些数据足够精确。他断言,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这个结论只在入射角很小的情况下才近似正确。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由此发现折射定律。在我国,从古文献、古器物中可以看到我们古代祖先的许多关于物理实验和应用的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圭表”来观象授时;后又使用“日晷”,即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测量时间;至春秋时期已普遍使用“刻漏”,利用水滴滴漏的方法来计时,我国在春秋时期的度量衡制已日趋完备;到了秦朝,我国的度量衡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统一。
     在力学实验方面,据《墨经》所载,墨家就研究过圆球的随遇平衡问题,已初步认识了简单几何体的重心问题。半坡村出土的欹器(尖底双耳瓶)也说明了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重心的作用。对于测定固体比重的方法,《考工记》中就记载了用水浮法来进行定性的估测。对于液体比重的测定,最迟到东汉就已测出“水一升重十三两”(《后汉书·礼仪志》)。原始的液体比重计早在唐代《西阳杂俎》中就已有记载:莲子放在水中一定下沉,放在制盐用的咸卤中则能浮着。到元代陈椿(《熬波图咏》)把莲子放在4种浓度不同的卤水中浸泡,形成4种比重不同的莲子,然后将它们同时放入同一种卤水中,视其浮起来的数目多少来推断卤水比重的大小。这与现代的浮子式比重计原理基本相同。《考工记》中“舆人为车”就记载了水平仪的雏型。到了北魏,水平仪已被配置在较精密的仪器上,如用铁铸成的浑天仪底板上设有“十字水平”,以校准仪器水平。对于浮力的认识,《墨经》中已指出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因为水被物体排开的关系。
     晋代的《苻子》就已记载了利用水浮法称重的实例。《宋史·方技传》记载了利用浮力起重——打捞铁牛的实例。对于简单机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使用权衡——天平与杆秤的记载。《墨经》中记载了墨家实验研究杠杆原理的做法:天平横梁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需加砝码,两者必须等重才能平衡;杆秤的提纽到重物的一臂比较短,提纽到秤锤一臂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秤锤一边必下落。到了周代史佚发明了杠杆和滑车的混合体——辘轳。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