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术欣赏 陶冶学生情操

  • 日期:2012-04-02 11:3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性质的关注,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反思。美术教育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缺乏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是无生气的美术教育,这种教育无法体现美术辅助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全面人格教育的特点,是不可取的。如何正确定位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模式是实施全面人格教育的焦点,是美术学科如何落实教育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中学美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令人瞠目结舌。更让美术教师不能接受的是,考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也普遍较差。我们常说的齐白石、徐悲鸿也有人不知道,美术课和国画课混为一谈,国画和油画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答不上来,对于西方美术的了解更无从谈起了。

如何使中学美术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人生精神的塑造,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首要之务。

众所周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水平和艺术素养。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所描绘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生活视野。

通过欣赏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观察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逐步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能识别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并能够运用美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从形式、技巧及表达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开拓审美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抓好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要注意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提高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如在教学欣赏展子虞的《游春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重新欣赏了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引导启发学生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作对比。学生很快得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的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然后,进行颜色、意境、衣着等对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作者系西藏军区拉萨八一校教师)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