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恋爱口才 > 正文

情感的表达

  • 日期:2010-03-25 08:5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我们知道了情感的作用及其来源,现在还有必要研究一下演讲者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及传达给听众的。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例如一位音乐家只有用乐曲来表现在他胸中鼓动的最深刻的东西,凡是他所感到的,他马上就把它变成一个曲调,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就变成形状和颜色,诗人把他的情感马上就变成诗的表象,用和谐的字句把它所创作的意思表达出来”。作为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的演讲活动,它的情感,自然也要受自己特殊的传达手段的制约。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对生活、对人、对某一事件的主观态度,用自己的形式,自己的言词把这种态度表现出来。而演讲者则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演讲情感情达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二者在情感传达的形式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声语言以其语义和声音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二者配合默契,殊途同归,共同完成情感,使之作用于听众心理的任务。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个问题。关于有声语言。它传播情感的方式,一是靠语意,二是靠声音。杰出的演讲家,在他们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字斟句酌,选用那些准确表现思想内容的、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用这些带着强烈的感表色彩的语言,以扣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如毛泽东同志的演说《必须制裁反动派》,其情感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他在不可抑制的情感激发下,发出了撼人心肺的慷慨陈词:现在涂正坤、罗梓铭等抗日同志不但没有受赏,反被惨杀了;而那些坏蛋,他们反对抗战,准备投降,实行杀人,却没有受处罚。这就是不统一。我们要反对这些坏蛋,反对这些投降分子,捉拿这些杀人凶手。(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6页)虽然我们未曾亲耳聆听到毛泽东同志的演说声调,未曾见到他那神情姿态,但他那对同志的同情与挚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与憎恶,不是可以从这些铿锵有力的语言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吗?这样充满情感的语言,怎能不引起听众的共鸣呢?演讲者除了靠语意外,就是靠抑扬起伏而多变的声音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声音远比语言所具有的感情色彩要丰富、鲜明、生动、深刻。古语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就说明了这一点。刘邦的军师张良是颇懂得声音能感染人的,他用那没有语意的月夜萧声,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从而使楚军军心涣散,无力再战。
     那么,这种声音的魅力何在呢?它怎么会引起听众情感强烈的共呜呢?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富有韵律和音调的声音,本身就体现着丰富情感,而另一方面,听众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当演讲者把运载着自己情感的声音石子,投入到听众情感的湖面时,必定产生反应,激起波澜。关于态势语言。演讲者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不仅可以伴随有声语言传达演讲者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单独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情感。有句成语说得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揭示了态势语言对于情感的表现和传达是非常重要的。演讲者一定要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站势、手势来表达情感。我们看舞蹈,虽然演员不说一句话,也没有解说,但观众却能够从演员的动作上,领会其思想情感,同样可以得到教育和启示。当然,演讲者的态势语言,不同于舞蹈,但就其姿态表情达意这一点来说,还是具有一致性的。我们去听音乐,指挥虽然背向着我们,但我们通过他手臂和整个形体的动作,也可体察出他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的情感来。由此可见,发自于内心的饱满的情感,是完全可以通过“形于外”的态势语言表现出来的。这个可见的视觉形象,出现在听众能感受形式美的眼前,就能在他们的心里引起美感,从而达到了情感的交流。在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时候,为了收到演讲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要有真情实感。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讲者要有真情实感,它来之于演讲者对内容的真切感受。二是对听讲的听众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这样,他的语言、声音以及形体动作,才会真实自然,才能产生较大的感染力,戏剧里强调演员要进入角色,就是让演员体会出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这样表演起来才真实而且具有艺术魅力,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演讲者同样要具有角色意识。作为演讲者,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他自己得哭,地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你要我哭,首先你自己得感觉悲痛,这样你的不幸才能使我伤心。如果演讲者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做作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来进行演讲,这不但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反会使听众感到别扭,甚至反感和厌恶。态势语言要和有声语言紧密配合。演讲者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它们的突出特点就是“动”。只有把线条的流动和情感的流动有机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演讲者的情感。演讲者的声音要高亢、激昂,与此相应,演讲者的身体可以稍向前倾,同时把手果断有力地冲击出去。只有这样紧密地配合,才能充分表达出演讲者的真实情感。
     否则,如果二者相脱节,或者不谐调,不一致,就会破坏情感传达的效果。表达情感要恰如其分。罗马的文艺理论家郎加纳斯说:“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的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只没有了压舱石而飘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是每每需要刺激的,但是有时也需要抑制。”如果演讲者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夸大地运用了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演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例如讲到悲痛之处,失声地痛哭起来,以致讲不下去,真实固然真实,然而显得过分了。又如讲到高兴处,就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使听众不知所以然,这样毫无节制的过分的情感表达,只会弄巧成拙,失去其价值。另外,在无须抒情的场合作不得当的空泛的抒情,或者抒发了远远超过情境所许可的感情,这样的假情感的表达对于演讲的效果来说,更是有害无益的。总之,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恰到好处的真情流露那样导致崇高;这种真情通过一种“雅致的疯狂”和神圣的灵感而涌出,听来犹如神的声音。这就是掌握自己的情感,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威力所在。基调一致。如同唱歌一样,演讲者讲前一定要根据主题思想、情感的需要,为自己演讲的情感定一个基调。并使其贯穿于演讲的始终。虽有变化,但不离开总基调。整个演讲是兴奋的,还是悲伤的,是活泼的,还是庄严的,要尽可能前后一致。要形成演讲者的整体风格。切不可在一个演讲中,大起大落。忽而大悲,忽而大喜,忽而轻松自得,忽而又怒气冲天。这样就会冲乱听众的思想脉络,破坏听众情感的统一,减弱了应有的感染效果。当然,演讲中可能出现相反的情感,但要注意,不要把两种较集中的情感都推向最高潮。如果有两种以上情感交织的演讲,演讲者一定要在情感转换时,有个过渡。否则,听众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感到突然。要使转换自然,就需要前种情感由强到弱,而后种情感可由弱到强,这样,两种情感就可以自然过渡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