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社交口才 > 正文

坚持真理,不是坚持己见

  • 日期:2010-03-16 10:0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口头辩论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辩者的心理状态会受到环境波动。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都可能引起听众迅即的反应:或鼓掌、或欢呼、或打嘘、或起哄。这时,最容易使辩者产生为争输赢,争面子“决战到底”的心理。而不能为探求真理冷静地、严肃地进行辩论。所谓严肃的,含义有两个:坚定不移地坚持真理。从开始来说,双方都以为自己论点是真理,但随着辩论的开始,情况可能出现错综复杂的变化:可能某一方意识自己完全错了,也可能双方都是非参半。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态度是:遇到对自己论点不利的事实和看法,只要符合真理,要敢于承认,并根据其事实重新检查自己的观点,也只有实事求是承认分析每一点事实,才能分清是非,也能使对方、听众口服心服。如果自己错了,应痛快承认。一时说服不了对方,大家可以保留看法,以后再论。严肃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态度要冷静和慎重。辩论开始时,还容易心平气和。待到被人驳了几次,便沉不住气了,一旦自认为失去面子,就会使言词失去节制,讲一些过激的甚至不礼貌的话。列宁说过:“用同志态度解释问题所达到的结果,是俨然以指挥官或上司自居的成百上千的人所不能达到的。”春秋战国很多辩论之士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阳。史称东周,迁都之后,王室衰微,战乱迭起,诸候称霸,第一个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称霸多年,中原诸候都表佩服,唯有楚成王励精图治,四处争夺地盘,打算和齐桓公比个高低。
     齐桓公找了个借口,于公元前656年率领诸候列国联军南下,准备袭击楚国。楚成王大惊,忙派大夫屈原去探个究竟。屈原领命,火速奔往楚齐边界,求见齐桓公。齐桓公派相国管仲会见屈原。二人见面行礼之后,屈原便单刀直入:“贵国在北海,敝国在南海,相距千里、互不相干,相不到你们率领诸候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管仲说:“我们两国都是周天王封的,但当初齐国受封的时候,还负有个特殊使命:有谁不服从天王,齐国就有权利惩罚他。你们楚国本来每年都向天王进贡包茅,供天王祭祀时滤酒用。可这几年,你们不进贡了,我们只好来问问你们。这是一件事。第二呢,从前是昭王南巡到楚国的时候,楚人让他们坐一只胶粘的破船渡江,要淹死在汉水里,这事儿也得问问清楚。”屈原回答:“没进贡包茅是我们的不是,我们保证以后按时进贡。至于昭王南巡不归的事,要问您就去问汉水吧!”说完扭头就走了。屈原的话又软又硬,管仲想了老半天,回报齐桓王说:“屈原的话滴水不漏,暂时还猜不透他们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军队再往前逼近点,看看楚国有什么反应。”于是,齐桓公率军推进到汉水附近,楚成王也派大将斗子文守在那里,双方隔河虎视眈眈地对峙着,大战一触即发。斗子文对楚成王说:“管仲深知兵法,轻易不肯冒险。我们不如派人去探听一下他们的虚实和动向。然后再决定打还是和。”楚成王便对屈原说:“那你再跑一趟吧。是打是和,由你随机应变,全权决定吧!”齐桓公听说屈原又来“谈判”,便想显显中原列国的军威给屈原看看。他把屈原迎到礼宾车上,二人一起检阅列国联军,但见兵强马壮,刀枪耀眼,鼓声震天。齐桓公洋洋得意,对屈原说:“你瞧瞧,这么强大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谁能挡得住?”屈原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要是君候讲求道义,安抚百姓,那么谁不敬服您?要是您动用武力的话,敝国的城墙还算坚固,又有汉水做屏障,举国众志成城,您就是再多带点人马来,恐怕也没有用处。”齐桓王本来就只想威服楚而不愿真正撕杀,听了屈原的话后大为叹服,红着脸赶忙说:“大夫可真是楚的能人。就为您,我也要和贵国交好,订立盟约。你看怎么样?”屈原说:“你这么宽宏大量,我们怎么能不识抬举呢?”于是双方讲和,各自罢兵。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