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寒假,让中学生多读名著

  • 日期:2012-04-13 11:4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日前,针对目前中学生已放寒假,沪上不少语文特级教师呼吁让中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品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一倡仪我认为很有意义。

  由于我们现在培养学生都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教师、学生都是为分数而奋斗,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有的学生只要能背诵老师给的教材辅导材料和范文,根本不必读原著也能拿高分。甚至更多大学生也远离了文学名著。又由于许多名著都被改编成为影视剧,于是许多学生便以看影视剧代替读名著,以致闹出了考取古典文学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未读过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而只看过13遍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西游记》的笑话,而时下大学毕业生中把所谓的87版电视剧“伪《红楼梦》”当作曹雪芹、高鹗所著之真《红楼梦》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整个国家教育的重理工轻文史,大、中学生以看影视剧代替名著,这种情况正在愈演愈烈。而可能的笑话是,过了若干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会误认为吴承恩“抄袭”了周星驰主演的《西游记》、87版电视剧是“真《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所著是“假《红楼梦》”。老实说,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平时深陷功课中,课余或假期里又被快餐文化缠绕,早已懒得读原著,所以连鲁迅的小说也厌烦了,哪里还会去读《红楼梦》、《儒林外史》或莫伯桑、契诃夫、列.托尔斯泰的小说?而少量大学生中所谓“昆曲迷”,虽号称爱品演出的《牡丹亭》,但却从不去读汤显祖的原著《牡丹亭》剧本,则又怎能理解这样的作品?

  毫无疑问,一部部中外文学名著,是一座座文化的高峰。这些小说、剧作不仅故事情节精彩,富于创造性、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语言充满珠玑,文学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许多文学名著其实充满着智慧,能开启人的智力,提高读者的智商、情商,教人如何应对危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例如《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战争,传递无限智慧,以致明清以来人们把它当作《孙子兵法》的“战例版”,但现今众多傻傻的“三国”影视剧版本,哪一部能与原著相媲美?近年开发的所谓“三国”电脑游戏版,则完全是有害的暴力鸦片,其毒害无穷,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绝对无关。所以,假如一个民族的未来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不读中外名著,其整体的政治、文化、科学的人文创造性素质,是绝对堪忧的。

  所以,我很赞赏让中学生在寒假读名著的倡议,中学时代记忆力好,读过后一辈子都忘记不了,可终身受用,还可以用名著的正义来陶冶情操,以名著的智慧来开启、提高智力,用名著的描述、表达来规范自己的书写语言。而一些所谓的“名著翻拍”影视剧,我认为实在不宜给中学生看,例如所谓87版《红搂梦》,就是一部“伪续书”,结尾并没有忠于曹、高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而其传递的思想内容,也是今人“强加”的。

  中学生读名著,我认为应因人而异,名师不必开什么书单,根据各人爱好选读即可,有的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去读各类“杂书”亦无不可。即使是读名著,也不必“阅读一律”,例如男孩子不必强求他们去读《红楼梦》,初中女生也不必强求她们去读《水浒》、《三国演义》。2月5日的《新闻晨报》刊登2张名教师推荐的“名著书目”,其实很多都不妥当,纯粹一厢情愿的“硬灌”。我意应该鼓励甚至放任中学生自己选读名著,有些学生想读武侠名著,我看也应当允许。而对高中生中的戏剧爱好者,则更应引导他们去“啃”文学剧本名著,例如关汉卿的《单刀会》、《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曹禺、田汉、郭沫若、老舍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的剧作等,随便选一些,读个一知半解或仅“啃”了皮毛也无妨,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有这些名著,而且知道了是先有这些名著,再有后来的影视版本。

  要保证中学生寒假读名著,先要让中学生做到“三个离开”:一是让他们离开寒假作业或补课(极少数差生例外),各中学应不布置学生寒假作业,也让学生有权拒做实为“题海围城”的寒假作业;二是让中学生远离重播的所谓中外名著电视连续剧(电影),看这些快餐文化作品没好处,实除上隔离了学生与真原著;三是让学生离开网吧游戏机房,应倡导各网吧在寒假期间拒绝中学生进去。在此情况下,逐步让中学生在寒暑假读名著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制度”,从而从根本上去保证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