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掌握历史线索十法

  • 日期:2011-08-05 08:4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历史课的线索法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按照历史学科的体例或系统提纲挈领地把教材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连成完整的一串,构成清晰的轮廓。教学时先理网眼,后解绳结。线索法教学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为了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我们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抓住主导线索如果一个章节的教材有几条线索的,我们必须抓住一条最基本的线索作为主导线索。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目中,教材就有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下的夺权斗争、卡罗利政府的反动和协约国的干涉等三条线索交叉又曲折进行。就要抓住决定革命全局和方向的匈共领导的夺权斗争作为主导线索,其他两条作为陪衬。必须指出,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相互联系的。每章节教材总是由若干线索贯串着课文的始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大纲要求,分析教材特点,就能发掘出本章节的线索,然后按着这条线索作为本课的纲进行学习。值得强调的是,抓线索切忌千篇一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量体裁衣”。一般来说,抓线索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2、演绎一个中心事件。上寻原因背景,下联结果影响。对于枝蔓少,主干突出的教材大都适用此方法。如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节,可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中心,着重阐述“不合作”纲领的内容(即课文的“六不一提倡”)和非暴力的表现(即对曹里曹拉村暴力事件的否定态度)。再上溯“不合作”的外因是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罗拉特法案)和恐怖政策(阿姆利则惨案)所造成的,而“非暴力”内因则追索到国民大会党的两面性。最后评价“不合作”的进步意义和“非暴力”的局限性。3、以年代为线索指出每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埃及》一节:公元前3500年 尼罗河流域出现许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100年 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2100年 奴隶和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5世纪 图特摩斯三世建立奴隶制军事帝国,都城底比斯公元前525年被波斯灭亡然后讲述古埃及的文化成就。在古代部分,诸如巴比论、印度、朝鲜都可以用此方法。4、以社会性质的演变为线索把标志其变化的事件为纲,罗列各个社会形态发生的大事。
     如《古代日本》一节:奴隶社会 大和统一日本(五世纪)、部民制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646年)的背景、内容、影响封建军事专政时期 幕府统治(1192—1868年)资本主义社会 明治维新5、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线索梳理各个阶段的史实。世界史中以阶段为线索比较普遍,如古代部分的罗马分为共和国、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三个阶段;英法百年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阿拉伯则分为阿拉伯统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繁荣、分裂等阶段。在近代部分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革命前、大资产阶级当权、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阶段等等。6、以重大事件发展进程为线索如现代部分的“德国十一月革命”:起点——基尔水兵起义:反战爆发——柏林十一月起义:推翻帝制发展——柏林一月大示威:反对艾伯特临时政府高潮——慕尼黑工人起义:建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7、以国家或地点为线索一般来说,一个学时涉及各个国家的教材如“古代非洲”“古代美洲”“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等适用以国家为线索,而且板书上以图表形式表现为好。
     而以地点为线索的则普遍使用于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如希波战争、斯巴达克起义进军路线、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奥斯曼土耳其扩张战争等。8、以人物活动为主线如“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一目,以基马尔的活动贯串授课的全过程。有些课文出现多个历史人物,仍可以以人物串事件为线索。9、以性质为线索把同类性质的事件归纳成串,演绎该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如亚洲觉醒时期的“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一方面是朝鲜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过程:江华条约(被打开大门)→甲午农民战争后(受控制)→日俄战争后(沦为保护国)→《日韩合并条约》(被吞并)另一方面是朝鲜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全琫准领导的甲午农民战争提出“逐灭倭夷”“灭尽权贵”的口号→洪范图、车道善领导的义兵运动10、数字编排法这种方法是把历史基本线索,用有规律的数字编排,将千头万绪、复杂纷繁的历史内容,简化浓缩到几个有规律的数字上,然后顺着数字将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展开和理清,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这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记忆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各部分的历史基本线索,均可用“一、二、三、四、五”的数字顺序编排。
     中国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80年的历史。一个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两种历史: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五次侵华战争:雅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编排的好处是,首先让学生记牢有规律的数字,然后顺着数字将发生的历史事件记牢,再引伸出每次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详细内容。这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记忆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方便多了。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可编排为“三二一”,即《“三大战役”:1914年9月初马恩河大战,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和7月的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大海战;“两次革命”,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
     11、数字归纳法比如《科学共产主义》一章,可归纳合并成五个“三”:第一“三”为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第二个“三”为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1830年7月和1834年9月的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第三个“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四个“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五个“三”是最早的三个无产阶级组织名称: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正义者同盟和共产主义者同盟。又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一章中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节,可归纳合并为三个“三”:“第一个“三”是“三个中心环节”(法德矛盾,争夺巴尔干和苏德竞争),第二个“三”是“三国同盟”(德奥意),第三个“三”是“三国协约”(英法俄)。这样将相同数字合并起来,比起前一种数字编排法来讲,更便于记忆。当然决不能牵强附会地硬拼死凑,要顺其自然,并且一定要在讲清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一个,目的是提示学生把知识反馈出来。没有知识又反馈什么?有了这么个脉络,学习课文时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便于把握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