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课题

  • 日期:2010-02-26 10:59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第一种方法是:面向社会,着眼实际,到社会的需要中发现问题,寻找研究课题。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存在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大家知道,在古埃及,由于丈量土地,研究尼罗河水的泛滥变化,以便找到规律,得到更大的收益,就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都是当时社会和生产提出的需要;综观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建树了功勋的那些科学家、工程师,他们绝大多数是从生产实践出发,发现了生产实践中的需要,从而抓住了科学技术进步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本世纪40年代为了解决自动装置的不稳定问题,人们去研究负反馈的自动控制系统,形成古典控制理论; 50年代末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控制论又提出了新问题,因而又促使“近代控制理论”的问世;随着大型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现代工业中的控制问题又提出了要求,这样又提出了现代控制理论的课题。所以说,分析当前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和实践中的矛盾之所在,了解社会实践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和呼声,就能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到我们的研究课题。第二种方法是分析矛盾,发现问题。所谓矛盾是指实验事实和现有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认真分析事实,分析实验数据,弄清研究对象的性质,充分暴露实验事实与现有理论、观念的矛盾,在矛盾比较尖锐的地方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假说,设计新的实验验证方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现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弱相互作用字称不守恒定律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他们详细研究了各处实验资料后,发现在1956年以前,一切微观过程都遵从宇称守恒定律的概念虽然是为物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但是实际上只是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过程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得到了实验证实,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始终没有得到实验证实。于是,他们以创造性的洞察力“不仅把事实搜集在一起,而且以新观点看它们……”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新假说、新理论。随后,在吴健雄领导下的实验工作证实了他们的假定。分析矛盾,发现问题,确定课题还必须实事求是,对科学技术和实践、实验两方面的情况作周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此,对于在这三部曲的第一阶段,我们建议不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进行调查研究。即从“内、外”、“纵、横”、“正、反”、“新、旧”等方面入手。所谓“内、外”,即是在自己本学科的内外、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成果范围的内外等方面进行事实的搜集、文献检索、动态研究等工作。
     而所谓“纵、横”则是本学科的深试、广度方面,以本门学科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方面横向渗透、学科交叉来综合分析。“正、反”则是指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既有正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要考虑一个问题有“利”之处,也应考虑其有“弊”之点。而“新、旧”的意思则是告诉大家在研究问题时,旧的概念、旧的方法应尽可能全都收集到,同时对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观点也不要放过。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事实和资料。只有当事实和资料丰富、全面而又真实可靠时,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三种方法是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摆脱旧体系、旧框架,从传统观念束缚下跳出来。以物理学力例来说,我们在学习基础课时,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学习了物理框架,受原有的体系的先人为主的影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曾说:“我奉献这一作品,作为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责任似乎在于——从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界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说明其他想象。”这就是牛顿所发展和使用的框架,即物理的全部责任是寻找力,然后,再用这些力去预言或预测其他运动。但是,物理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就是框架,下一代人往往认为上一代人对问题的提法本身就不对,而解释框架的不对和指出框架的不对这就是发展。例如,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在哥白尼一开普勒时期,他们追求的是寻找运动的“和谐”,开普勒认为水、金、地球、火、木、土等几个大行星的排列,是由宇宙和谐所决定的,开普勒研究宇宙规律时,使用的就是和谐性的框架,即所谓的多面体模型。他的许多著作是用音乐符号写的,因为他认为天上的事物应当与音乐一样是十分和谐的。到了牛顿这一代,他不采用这个框架了,牛顿的框架的核心是力,是力所决定的因果性。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是通过哲学观点和逻辑思考提出新的物理框架,建立相对论的。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运动是用弯曲时空来解释的,在这种体系中并没有牛顿意义下的引力。按照牛顿的框架要解释物体的运动就要寻找力;按爱因斯坦的观点要解释物体的运动就要弄清时空的弯曲。
     这种从框架上变化、体系中革命的方法,都是从分析矛盾中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富于“彻底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宝贵品质,必须具有彻底革命、无所畏惧的革新精神。3.怎样从课题中提出科研选题。第一项工作是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论证。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即:课题分析、自我实力分析、同行研究动态分析、实验结果预测分析等工作。因为有些课题虽是很重要的,它们的解决确实也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的阶段它还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这可能是因为理论上还缺少必须的基础,也可能是实验装置、设备、实验方法的问题等等。另外,在作课题分析时,对其难度、阶段进程、应用前景等都要有所分析。第二项工作是自我实力分析。一个研究者,他的知识、研究能力等等都是有区别的,刚开始搞研究的人最好不要马上搞涉及范围广、深度大的课题,应该选择从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看都比较适合自己的题目;有时候看起来起点低了些,但是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这里还应该指出的一点是我们还应当对同行的研究动态有所了解。从历史上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有许多人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如牛顿和莱布尼兹就同时对微积分作了研究;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了进化论;罗巴切夫斯基和方斯等人分别提出了非欧几何。……但是在20世纪的今天,我们进行科研时务必注意千万不要“一窝风”,不要相互制约,或是重复劳动,我们能注意到这些问题就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而有成效。第三项是应该有一点选题的艺术。我们提出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提倡逆向思维,注意反思考的结果,这是一个有辩证观点的选题方法,这样做往往会使自己不囿于前人、不囿于他人的思维圈子之中。
     有时候一个课题很热门,大家一哄而上,都去赶时髦,这种做法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的。人家赶热门,我们可以逆向地想一下,“冷”门也不见得不好。人家抢前沿、争中心,我们不妨反思考一下,非前沿、边缘部分有时同样也很有价值。控制论的首创者科学家维纳说过:“正是这些科学的边缘区域,给有修养的研究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机会。”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好方法,就是要交叉、渗透、横向联系。再有一个方法是从“反常”开始找问题。过去有人说过“科学发现始于反常”,科学发展史上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 X—射线的发现,天王星的发现,都说明这一问题。为了使科学研究能有步骤地按预定进程发展,我们建议在立题之先应对实验结果作预测性的工作。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初步确定科研的选题了。但是和做任何工作一样,都必须有反复的过程和自我修正的过程,经过不断的自我修正、补充,就能使自己的工作顺利向前了。大学主怎样作毕业论文报告在会上报告学术论文,是现代科学交流的重要形式。将论文进行口头发表,与印刷发表相比也有不少优点。首先,口头发表通常能较迅速地把科技新信息直接传达给听众。其次,通常有众多的听众同时参与对论文的理解、质疑和评价,所以能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有效地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科技史上,通过在科技会议上口头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确立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的,也不乏其人。第三,口头发表可以运用语言效果。因此,在科技会议上报告科研成就,已越来越受到科技人员的重视。大学毕业生在适当的范围内报告自己的毕业论文,是这方面的一次重要的训练。即使是对于将来并不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次重要的口才训练。随着大学毕业生分配办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职之前,要与用人单位的选拔人员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也需要一定的口才。对于口头发表,很难说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确实有一些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措施和一些影响效果的问题值得引起大学毕业生的注意。在毕业论文报告会上报告毕业论文,是口头宣讲自己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读”和“念”。尽管如此,经验仍然表明,如能在报告之前,把毕业论文的文稿读顺念熟是很有好处的。在科技会议上作报告、通常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毕业论文报告也有时间限制,每篇报告只能用15分钟左右。
     因此,最好在熟读毕业论文文稿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稿进行提炼,写出口语化的讲稿或报告提纲,并在小范围内(如课题组内)进行预讲。预讲应尽可能做到“假戏真做”,包括气氛、时间控制和答辩。预讲时,论文指导教师应负起“导演”的责任,要给大学生“说戏”。还要通过预讲事先发现问题和弱点,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报告中哪些内容比较“敏感”,可能引起听众的提问和讨论,应如何答复,均应事先加以考虑。严格遵守报告时间,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之一。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次论文报告会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报告者,他津津乐道于他的论文的引言部分,竟不知不觉地用去了大会规定的10分钟报告时间中的8分钟,只能以剩下的2分钟草草讲完论文的主要部分,以致听众甚至不清楚他到底作了什么和取得了什么研究结果。显然他的口头发表的效果接近于零。因此,应事先对报告内容的取舍和各部分(通常可分为研究目的或背景、研究办法、研究结果和通过本研究取得的结论或弄清楚的问题等几个部分)所占的时间加以规划。将报告的要点、图表、重要公式等制作在投影膜片或幻灯片上是一个好办法,目前已被许多大学生所采用,但他们中不少人在使用这种手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字体写得太小,有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大张,有的张数太多,放映时拉洋片式地一晃而过。投影片上的字体大小,随会场大小而定,应使坐在会场最后一排的听众也能看清楚;一般说来,对于几十到上百人的会场,字体不宜小于8x8毫米,笔迹不宜细于0. 3 毫米,图中线条也不宜细于0. 3 毫米。写公式时,不宜将中间推导过程都写上,主要应写假定和最后式子。总之,要写得使听众容易理解该公式的物理意义。对于 15分钟的报告来说,投影膜片或幻灯片不宜超过10张,每张一般需作1—2分钟的说明。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