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读 ▏苏轼的读书笔记:原来人家是这样的学霸!

  • 日期:2017-10-15 09:51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苏轼的学习方法

 

◆◆◆


我们都把苏轼当做天才,他知识丰富,博闻强识,写诗文如行云流水,倚马可待。

像苏轼这样的奇才,都是天生的吧?


当然,作为跨越古今的学霸,苏轼天赋自然是极好的,但其实他也一直很刻苦。

只不过,史书上记载苏轼才气的故事多,记载他用功的文字少,使大家误以为才子就是天生的了。


最初发现苏轼极其用功的,是个叫朱载上的人(“朱载上”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叫“朱载”就罢了,还一定要“上”)。

那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这个朱载上也在黄州做官,官不大,但有实权,他掌管的是钱粮。

不用说,朱载上成为苏轼的知己,对落魄的东坡先生,是有好处的,至少中秋节可以送桶花生油(那时候有花生的话)。

这时候,我们希望朱载上别那么刻板,偶尔来次小腐败也是极有人情味的。


◆◆◆


那一天,朱载上来拜会苏轼,请传达室的大爷打了内线电话,苏轼却迟迟不出来。

这应该不是苏轼的性格,他平日都是极好客的。


朱载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这个苏轼,被贬到这里,做个闲差,也没啥公务,在忙啥呢?”朱载上肯定这么想。


  • 偶一日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东坡移时不出。欲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 【思考】两个“谒”字,各是什么词性?虚词“而、则”作何用法?

 

◆◆◆

 

等了好久,苏轼才跑出来,口中连说“骚瑞”,解释说:“我刚才在做作业,没能出来接你。”

一般情况下,学霸们都会偷偷用功,不会声称自己刻苦。但苏轼不这样,他是明着学习!甚至还因此耽误了接待朋友。

这就是真学霸与假学霸的区别。

 

那么,苏轼的作业是什么呢?朱载上也想了解。

苏轼说:“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抄写《汉书》,而且,这已经是第三遍抄写了。”

第三遍?难道苏轼是被贬到这里,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抄书吗?

当然不是,人家苏轼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他一直在努力。

 

  • 如是者久之,东坡出,愧久候之意。且云:“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语毕,公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

  • 【思考】“谢、请”二字,在文中意思与如今常用意思有何不同?俩“之”字用法又有何不同?

 

◆◆◆

 

苏轼抄书,还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不是全抄,而是从每件事中选取几个关键字,用这几个关键字带起对原文的回忆。关键字越抄越少,最后就可将原文倒背如流:

 

  • 读《汉书》到此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 【思考】苏轼为何自称“某”?还可以自称什么?

 

这个学习方法好!读写菌以前背历史、地理,都是先从目录开始,先将厚书读薄;再将目录还原为具体内容,将薄书读厚;最后再回到目录,提纲挈领,用目录带起对全书的回忆。

这个方法,是不是和苏大才子有一拼?

可惜,读写菌天赋比他差远了,而且也没抄写三遍,要不然,嘿嘿……

 

◆◆◆

 

朱载上对苏轼的这一抄书法非常感冒,一定要借来这本“读书笔记”看看,结果拿来一看,这哪是“读书笔记”,简直就是些乱码嘛!

如果朱载上是苏轼的语文老师,一定给他的作业打个“差”,罚抄10遍,不,100遍!

 

  • 公离席,复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 【思考】朱载上为何要离席?“请、幸”这些词表达怎样的态度?还有哪些类似的副词?

 

◆◆◆

 

但人家苏轼接下来的行为让朱载上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也不会罚苏轼抄写了。人家苏轼的抄写,是很有技术含量呢!

 

  • 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数挑,皆。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原来,人家苏轼说是抄书,实际上是背书。

第一次抄写,一段文字中抄仨字作为提醒,第二次抄俩字,第三次只抄一个字。

也就是说,一本《汉书》,苏轼至少背了三遍。所以,只要随便从中说出一字,他便能滔滔不绝背出一大段,一字不差。

原来,天才是这么炼成的!

 

◆◆◆

 

厉害吧?朱载上服了,回家这样教育儿子:

 

  • 东坡尚且如此,尔不过中等智力,岂可不勤读书邪?

  • 【思考】朱载上为何称呼苏轼为“东坡”,改为“轼”行吗?他还可怎样称呼苏轼?


其实,天下也不乏天赋秉异如苏轼之人,但既有天赋,又刻苦如东坡者,就是凤毛麟角了。

苏轼正是相信“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达到写文章如行云流水,倚马可待的境界。


是啊,多数人也不过中等智力(读写菌连中等也算不上),“岂可不勤读书邪?”有诗为证:


天才不仅靠天赋,

平时更须下功夫。

皆谓东坡文采好,

不知三遍抄汉书。

 

【附】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


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