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攻克最失分,必修1常考易错易混归纳!

  • 日期:2017-08-02 09:34
  • 来源: 金考卷
  • 浏览:
  • 字体:[ ]

必修1必纠20个易错易混点

 

1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和特点并不相同

 

实际上,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例证】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分析】据题干材料逐项分析可知,“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A项错误;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

 

 

 

2

专制主义vs中央集权

 

实际上,专制主义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侧重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地方服从中央,侧重于加强中央权力。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联系:君主专制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3

郡县制和分封制下官员的传承、权力、职责不同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下,官员由世袭产生,有封地;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无封地;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分封制属于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制度,而郡县制属于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制度。

【例证】《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分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4

汉代的刺史vs宋代的通判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5

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宋代的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具有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职责;

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而元代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

【例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分析】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在地位和职权上明显不同,排除A项;政事堂是唐朝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明监察御史属于中央监察官员,C项错误;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朝的通政司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事,D项错误。

 

6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本质不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唐朝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其目的是防止专制,保证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7

明清内阁制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和延续

 

 

8

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有本质区别

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专制皇权的产物;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例证】(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分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10

太平天国运动vs义和团运动

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例证】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分析】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的土地财产制度,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即“‘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D项符合题意。

 

11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此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但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

12

国民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加上陈独秀等人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国民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例证】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的混战导致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重创奉系军阀张作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扫清了当时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障碍——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项。

 

1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路,而仍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例证】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分析】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排除;据材料“只有……才……”这一关联词可知,中共六大指出的革命的侧重点在城市,故排除C项,B项符合题意。

 

14

港澳问题vs台湾问题

(1)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其本质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台湾和祖国大陆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

15

公民法vs万民法

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公民法与万民法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与万民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维系了罗马的社会稳定,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例证】“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分析】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可知A项错误。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证明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随着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的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D项错误。

 

16

近代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特点

(1)在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在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下,议会为虚,君主是实,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实质上的君主专制。

(2)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而是对选民负责;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制,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主要对议会负责。

【例证】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分析】解题注意时间“1702年”,这时《权利法案》已经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72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

 

17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18

杜鲁门主义vs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银行发放贷款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例证】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分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并结合“1947年”,可知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了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19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

20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