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在校教师课外补课 问题在哪?

  • 日期:2013-05-12 11:12
  • 来源: 学生课堂
  • 浏览:
  • 字体:[ ]
中小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我国教育现状的直观反映。素质教育与学生减负矛盾突显,而近期出现的一些教育“怪相”更是令人咋舌。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生压力过大、在校教师课外补课等现象,记者采访了本网特约评论员韩立勇先生。

  记者:目前在全民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生减负却使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书包越来越沉,这一点您怎么看?

  韩立勇: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一个概念,何谓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所谓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个应用不但指向生活,也指向工作,还指向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让被培养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我们应该理解一点,人们为什么在乎素质教育。那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的需要脱节,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所谓的素质教育,并非一定是“人”的教育,素质的教育,而是社会需要的工具,家庭需要的“工具”。这种没有把人放在主体地位,而是把人工具化的号召,还是要把人培养成工具,不是立足人自身素质的培养,这也说明素质教育并非深入人心。一个百证不悖的事实是,把人仅仅作为工具去培养,不但人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人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更无从谈起。

  再次,我展开谈谈学生为什么作业压力那么大,书包为什么越来越沉。

  人们要吃饭,当然要有粮食。粮食少了,人就会挨饿,粮食多了,人才能吃饱。但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就是人一直挨饿,然后突然有一天,遇到20个馒头,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这个挨饿的人突然撑着了。在当下社会,学生的家长往往没有现在的孩子能够享受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他们在教育领域,可以说是一群饥饿的人。他们因为没有读到那么多书,享受过那么多的课外辅导,比如写作啊,英语啊,跳舞啊。但他们有权力决定孩子去“享受”他没有享受的教育条件,鉴于他们处于一种“教育”饥饿的状态下,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吃的饱饱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家长特别热衷让孩子赢在起点,今天报这个班,明天报那个班,但他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结果孩子天天撑着了,撑着了,胃口就不会好,不会好就要硬塞到孩子嘴里。结果孩子不但逆反了,家长的重金教育投入,也付诸东流了。

  这是从家长的心理去谈这个问题。

  那么作为校方来讲,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教育作为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到都知道,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但能给家庭减轻负担,还可以给家庭创造财富。家长有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学校而言,就会提供家长这样的选择。家长愿意选择的学校,一定是他认为好的学校。那么什么样的学校好呢?大家都知道,就是成绩和升学率。

  家长对升学质量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方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那么严格的管理,超负荷的作业,无疑是不考虑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只提升孩子成绩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家长有选择学校的能力,决定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压力。所以,学校与学校之间是有竞争的,竞争的终点就是看谁的作业多,看谁的要求严。所以,减负怎么可能呢?

  而且从教育的顶层设计看,一考定终生的模式没变,尽管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却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减负怎么可能呢?

  记者:教育频道曾接有网友投诉:“要放假了,可是对于我这个初三的学生来讲,依旧每天的上课、学习、补课,一天的假期都没有!初三的学生,每天都像忙着赶场子的明星一样……”,对于这种抱怨式的投诉,您怎么看?对于小学生每天被迫接受特长的学习,您怎么看?

  韩立勇:我前面都谈过了。可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化。在目前大教育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认为最理想的模式,就是给孩子一定的应试压力,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兴趣动力。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照顾应试的要求,一方面要照顾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也会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应试压力。至于孩子出现抱怨,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和注意了,因为一个小草,被石头压住,会长出来,但畸形。一个干树枝,被压住,可能就折了,那就会出现家庭悲剧。家长让孩子接受特长的学习,如果孩子可以接受,那是最好的,如果孩子一定兴趣都没有,其实培养的不是孩子的特长,而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畸形人格。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出现问题,这是什么都弥补不了的,也可以说非常危险。试想,世界上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如果只想着如何杀人,那得多可怕?

  记者:针对目前在校老师校外办补习班现象,您怎么看?

  韩立勇:我觉得,杜绝这个现象,得有这样的保障。第一就是老师的待遇能够跻身小康生活。第二就是老师的校外补办现象得到有效的监管。老师的待遇是一个大问题,这也说明我们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总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那就要体现在行动上,最明确的行动,就是教育的投入。据我所知,当前我们的的教育投入很不理想,而当前老师在工资的问题上,也有很多不满。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首先还是按照规定合理的保障老师当下的合法收入,然后才能在出现校外办补习班的时候,监管人员尽职尽责。

  记者:针对青少年心理压力大、青春期逆反心理等问题,家长和老师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之外,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排解压力,保障孩子身心的健康?

  韩立勇:学生的压力,学生自己会排解。就像你想吃鸡蛋,你自己最知道你的需求。我一定要代替你如何选择,得多巧,我才能把鸡蛋给你呢?我觉得排解不用引导,但排解压力,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家长把握的。你不能让孩子从生下来就进入重体力劳动社会,让他们累死在书山题海。如果你给了孩子自己放松的时间,只要孩子玩的,不违法,都可以让他们得到满足。就像有的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玩电脑游戏,其实啥游戏都是游戏,害人的也不是电脑,而是家长的心态,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这些视电脑游戏为洪水猛兽的家长,不妨想想,你没有过一款游戏为止痴狂吗?游戏就是这个东西,就是人玩的。但玩了,离不开了,不是电脑的问题。所以,规矩很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在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记者:“芬兰孩子16岁以内几乎不参加任何考试”,“芬兰教育一直被排在全球第一”,您认为这两者之前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这种与国内“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截然相反的模式,您怎么看?

  韩立勇: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另外,教育排第一,我也理解不了这个概念。但培养孩子,培养学生,是有好的办法可循的。孔子早说了,要因材施教,要考虑一个人的个性。孩子天生喜欢的,也一定是孩子擅长的,这样就可以相辅相成。对我们的教育环境而言,我觉得孩子最终有三种归宿,一个是特别聪明,没有用多少时间,就把应试的任务完成了,此外还去满足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孩子是最成功的。还有就是被家长和老师驯服了,都是所谓的乖孩子,最后完成了应试的学业,上了一个差不多好的大学。第三种,就是孩子和教育环境冲突的很厉害,能坚持上完高中就不错了。

  我个人认为,第一种孩子的归宿最好,他的自身成长很完善,还享受到高等教育的人际资源,就是大学的同学,享受到自己别开生面的生活视野,享受到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其它人给他们的信心。所以,就很容易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第二种孩子,如果完成学业,就要看他跟社会的磨合程度了,因为太乖的孩子,往往没有创造力,也很难有精英意识,所以可能是泛泛之才。第三种人,就说不准了,他们可能就是丁俊晖,罗永浩,韩寒,这个说不准,未必不能在这个社会上有所作为。

  记者:目前我市掀起一股“买房办*市户口”的热潮,而这些城市的户口通常会比我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针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韩立勇:情有可原,但这是一个悲剧。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但如果轮到我去考虑,我肯定也愿意这样帮助自己的孩子。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个人,而是出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上。就是因为教育资源太重要了,才会衍生一个这样的市场,来破坏教育的公平。我希望,能早日结束这种不公。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